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丹青香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官见姚广孝欲助建文帝重振旗鼓、抢夺江山。他的眼前就时常浮现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
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就得设法阻止姚广孝的行动计划,尽早泯灭建文帝那死灰复燃的复辟幻想。
上官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要从身边的亲人开始,要说服血海深仇的玉琴、朱茵,期盼她们姐妹能与自己一起做好建文帝、姚广孝等人放弃复辟企图的思想工作。
朱茵知道建文帝要推翻朱棣的大明江山,意味着什么,她不希望朱家人再次自残,期盼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丈夫把想法一说,她没有过多地思虑,就举了双手赞同。
玉琴一时想不通,她时刻惦记着仇恨,而当上官讲到徐皇后、马三宝等人之时,她便低头无语,眼中饱含着悲憷的泪水,她既不希望帮助过自己的好人受到那丝点伤害。更不希望自家的悲剧又重新上演,她深深地知道放弃仇恨,就是避免杀戮的最好方法。
牡丹的想法是:父亲投降,招安,为的是女儿、女婿的前程和自己能够入官的梦想。如果起义、造反,一切皆成泡影,有违父亲的意愿、和当初招安的初衷。
陆浩坚决站在牡丹一边,牡丹指向哪里?他便打到了哪里。
姚广孝来到姐姐的坟墓前,点香、秉蜡、折冥纸、烧纸钱,虔诚供奉、叩拜祈祷。想起姐姐,姚广孝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其实,姚广孝的内心思想极其复杂,他明明算出朱允炆必败,还要鼓动他起义造反。建文帝的江山是因为有了他的建议和谋略才被朱棣推翻,姐姐的逝去让他触动太大,最亲的人不让进门,与乡亲一起将自己的亲弟弟撇帚倒笤地赶出了水口,别人当官是为了光宗耀祖、昼锦荣归,自己当官却是给祖宗丢脸,让乡亲蒙羞。姐姐是被自己的行为活活气死的,自己曾经许下诺言:“誓与暴君一刀两断,分道扬镳,光复建文,赎罪成仁。”
上官来到了姚广娣的墓前虔敬祭拜、叩头祈祷。祭祀完了之后,便对一旁的姚广孝,含泪倾言:“姚大人见朱棣草菅人命、大肆杀戮,作为朱棣的谋臣,不但没有保住好友的头颅,还被暴君诛杀了方家的十族。大人为当年的行为,悔恨交加、于心不安,于是便和徐皇后、马三宝等人计策、谋略,救下了方家孤脉。当得知建文帝西南窜逃之时,便派出学生刘清寻找。大人的心迹、行径令上官钦佩、敬重,仰慕、尊崇。而大人的姐姐更是立场坚定、泾渭分明,她厌烦战争,厌恶杀戮,怜悯、同情那儒雅、仁弱的——建文皇帝,鄙厌、憎恶那专横、凶残的——成祖皇帝。”
姚广孝含泪言:“本想让姐姐幸福过日,安度晚年,哪知姐姐因弟弟而亡,怎不叫老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前辈既已逝去,还望大人节哀顺便,实现姐姐的理想,了却姐姐的心愿。”
“何谓姐姐的理想?何谓姐姐的心愿?”
上官知道姚广孝是故意探之,在谋士的面前谈广娣的心愿、理想,简直就是‘鲁班门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刀’。可自己不愿错失说服姚广孝的机会,这不正是劝说姚大人的最佳时机吗?“大人,上官以为,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杀戮,便是她的最高理想。能安居乐业、幸福晚年就是她的最大心愿,而消灭战争,避免杀戮的前提就是国家足够安定,朝廷维持稳定。朱棣虽说暴君,对建文时的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但在国家稍为安稳之后就实行了富民政策,加强对豪强地主的财产控制。制定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注重蠲免赈济措施,防止农民破产。朱棣还命大人、解缙、王景、邹辑等人纂修永乐大典,弘扬民族文化,而您与解缙却要离京养老、借故推辞。如果大人还一味沉浸在背负之中,想以靖难之道,反治朱棣之身,其后果是天下大乱,百姓遭殃,退一万步说,即使朱棣推翻,大人能否保证,如今的建文帝是否还会儒雅孱弱,仁义唯上,放下屠刀,不予报仇?况且还有个势力雄厚且蠢蠢欲动的汉王朱高煦。到那时国家****、哀鸿遍野、血流成河,大人就能心安理得吗?难道这就是大人的姐姐生前所希冀的结果吗?”姚广孝听后,半晌无语。他在姐姐坟墓前死劲地叩头,见姚广孝的头都叩破了,上官慌忙制止道:“大人,别太自责,太伤心,目前重要的是做好建文帝的思想工作,隐藏好建文皇帝,保护好方玉琴,这也是三宝和徐皇后的希望所在。”
见姚广孝点头应许,上官便将三宝不久就要远洋海外的秘密告诉给了姚广孝。
姚广孝听后,很是高兴,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的目的就是要朱棣认定:朱允炆不是西南逃窜,就是海外远洋。
朱允炆拿捏不定主意,目前的处境,居无定所、四处逃命,在上官等人的规劝之下,特别是在堂妹朱茵、师妹玉琴的努力劝导之后,朱允炆终于决定:放下仇恨,跟随溥洽永驻‘普济寺’。此后的建文帝一心向佛,亦无半点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安排好永乐大典的编撰事宜,欲正式归隐禅寺,建文帝便在的溥洽的监护之下,长年吃斋、念佛,隐藏于穹窿山的皇驾庵。
姚广孝听从了上官的建议,去京都组织学者编撰《永乐大典》。他将‘普济寺’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之后,便赶到了南京。而在离开‘普济寺’的前一晚上,姚广孝向上官讲述了他的好友方孝孺那鲜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上官伯达恍然大悟,难怪玉琴、小英会如此相像,似同姐妹。
上官见姚广孝欲助建文帝重振旗鼓、抢夺江山。他的眼前就时常浮现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
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就得设法阻止姚广孝的行动计划,尽早泯灭建文帝那死灰复燃的复辟幻想。
上官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要从身边的亲人开始,要说服血海深仇的玉琴、朱茵,期盼她们姐妹能与自己一起做好建文帝、姚广孝等人放弃复辟企图的思想工作。
朱茵知道建文帝要推翻朱棣的大明江山,意味着什么,她不希望朱家人再次自残,期盼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丈夫把想法一说,她没有过多地思虑,就举了双手赞同。
玉琴一时想不通,她时刻惦记着仇恨,而当上官讲到徐皇后、马三宝等人之时,她便低头无语,眼中饱含着悲憷的泪水,她既不希望帮助过自己的好人受到那丝点伤害。更不希望自家的悲剧又重新上演,她深深地知道放弃仇恨,就是避免杀戮的最好方法。
牡丹的想法是:父亲投降,招安,为的是女儿、女婿的前程和自己能够入官的梦想。如果起义、造反,一切皆成泡影,有违父亲的意愿、和当初招安的初衷。
陆浩坚决站在牡丹一边,牡丹指向哪里?他便打到了哪里。
姚广孝来到姐姐的坟墓前,点香、秉蜡、折冥纸、烧纸钱,虔诚供奉、叩拜祈祷。想起姐姐,姚广孝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其实,姚广孝的内心思想极其复杂,他明明算出朱允炆必败,还要鼓动他起义造反。建文帝的江山是因为有了他的建议和谋略才被朱棣推翻,姐姐的逝去让他触动太大,最亲的人不让进门,与乡亲一起将自己的亲弟弟撇帚倒笤地赶出了水口,别人当官是为了光宗耀祖、昼锦荣归,自己当官却是给祖宗丢脸,让乡亲蒙羞。姐姐是被自己的行为活活气死的,自己曾经许下诺言:“誓与暴君一刀两断,分道扬镳,光复建文,赎罪成仁。”
上官来到了姚广娣的墓前虔敬祭拜、叩头祈祷。祭祀完了之后,便对一旁的姚广孝,含泪倾言:“姚大人见朱棣草菅人命、大肆杀戮,作为朱棣的谋臣,不但没有保住好友的头颅,还被暴君诛杀了方家的十族。大人为当年的行为,悔恨交加、于心不安,于是便和徐皇后、马三宝等人计策、谋略,救下了方家孤脉。当得知建文帝西南窜逃之时,便派出学生刘清寻找。大人的心迹、行径令上官钦佩、敬重,仰慕、尊崇。而大人的姐姐更是立场坚定、泾渭分明,她厌烦战争,厌恶杀戮,怜悯、同情那儒雅、仁弱的——建文皇帝,鄙厌、憎恶那专横、凶残的——成祖皇帝。”
姚广孝含泪言:“本想让姐姐幸福过日,安度晚年,哪知姐姐因弟弟而亡,怎不叫老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前辈既已逝去,还望大人节哀顺便,实现姐姐的理想,了却姐姐的心愿。”
“何谓姐姐的理想?何谓姐姐的心愿?”
上官知道姚广孝是故意探之,在谋士的面前谈广娣的心愿、理想,简直就是‘鲁班门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刀’。可自己不愿错失说服姚广孝的机会,这不正是劝说姚大人的最佳时机吗?“大人,上官以为,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杀戮,便是她的最高理想。能安居乐业、幸福晚年就是她的最大心愿,而消灭战争,避免杀戮的前提就是国家足够安定,朝廷维持稳定。朱棣虽说暴君,对建文时的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但在国家稍为安稳之后就实行了富民政策,加强对豪强地主的财产控制。制定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注重蠲免赈济措施,防止农民破产。朱棣还命大人、解缙、王景、邹辑等人纂修永乐大典,弘扬民族文化,而您与解缙却要离京养老、借故推辞。如果大人还一味沉浸在背负之中,想以靖难之道,反治朱棣之身,其后果是天下大乱,百姓遭殃,退一万步说,即使朱棣推翻,大人能否保证,如今的建文帝是否还会儒雅孱弱,仁义唯上,放下屠刀,不予报仇?况且还有个势力雄厚且蠢蠢欲动的汉王朱高煦。到那时国家****、哀鸿遍野、血流成河,大人就能心安理得吗?难道这就是大人的姐姐生前所希冀的结果吗?”姚广孝听后,半晌无语。他在姐姐坟墓前死劲地叩头,见姚广孝的头都叩破了,上官慌忙制止道:“大人,别太自责,太伤心,目前重要的是做好建文帝的思想工作,隐藏好建文皇帝,保护好方玉琴,这也是三宝和徐皇后的希望所在。”
见姚广孝点头应许,上官便将三宝不久就要远洋海外的秘密告诉给了姚广孝。
姚广孝听后,很是高兴,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的目的就是要朱棣认定:朱允炆不是西南逃窜,就是海外远洋。
朱允炆拿捏不定主意,目前的处境,居无定所、四处逃命,在上官等人的规劝之下,特别是在堂妹朱茵、师妹玉琴的努力劝导之后,朱允炆终于决定:放下仇恨,跟随溥洽永驻‘普济寺’。此后的建文帝一心向佛,亦无半点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安排好永乐大典的编撰事宜,欲正式归隐禅寺,建文帝便在的溥洽的监护之下,长年吃斋、念佛,隐藏于穹窿山的皇驾庵。
姚广孝听从了上官的建议,去京都组织学者编撰《永乐大典》。他将‘普济寺’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之后,便赶到了南京。而在离开‘普济寺’的前一晚上,姚广孝向上官讲述了他的好友方孝孺那鲜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上官伯达恍然大悟,难怪玉琴、小英会如此相像,似同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