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book.com,海上升明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吴凯这位台州参将驻防海门卫城,协守一路。
海门卫城北依椒江,东临台州湾,乃是大明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太祖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东南诸城,洪武二十年筑海门卫,拆黄岩城墙移筑海门卫城,后来海门卫城也是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场之一。
城隍庙旁边就修有戚继光祠。
老朱邀吴凯去拜戚继光。
“海门城与我鲁藩也是颇有渊源的,信国公汤和乃我九世祖之泰山也。”
汤和是大明开国功臣,虽然不是开国六国公之一,但其实也是最顶级的功臣,大明开国时其实有二十多个国公,汤和封信国公,死后还追封东瓯王。
朱以海的九世祖朱檀是太祖第十子,十四岁时就娶了汤和长女为妃,这对夫妻受封兖州,因为太过年轻,离开了朱元璋的教诲管理,行事胡乱非法,十分荒唐,导致后来朱元璋盛怒之下把朱檀的头发都给剃了,还把鲁王妃处死。
不过念及与汤和老兄弟的关系,所以后来朱元璋又下旨册封了汤和次女为鲁王妃。
海门城是汤和奉旨巡海所筑,多年后,其女婿鲁荒王的九世孙选择了此地做为起兵之地。
“末将祖上当年正是随信国公东南巡海后,奉命镇守台海门卫的第一批武将,我吴家在海门已历十一世了。”吴凯道。
“哈哈哈,这么一说,咱们还真是十分有渊源啊,怪不得一见如故,心生亲切。”老朱哈哈大笑。
吴凯此时已经没了开始的那般震惊,这位熊罴一般的吴胖子,再次发挥出他那极善奉承的本事,没关系都要想办法套点关系,何况现在这现成的渊源呢。
两个人都有意亲近,一时间倒是显得极为热络。
“台州可是好地方,当年戚继光在此练兵抗倭,可是建立起了一支百战皆捷的戚家军。如今国家危亡之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国难思良将,吴将军,孤可就要倚重你了。”
“海门卫协营三千人马,能用者多少,你跟孤说实话。”
闲聊了一会,给戚继光拜祭一番后,老朱也就开门见山,问起最关心的问题来了。
百里急奔,不就是为了增加一点力量,以希逆天改命吗?
戚继光祠在城东面的城隍庙边,一边是东岳庙一边是文昌祠,几座庙祠后便是东山,一路向东延伸到江边,形成城东北角的牛头颈,如老牛探颈椒江饮水。
海门卫城除了北临椒江,东倚台州湾,其它两面还有三条护城河,这条修筑了快三百年的卫城,最初本是防倭的军事基地,但到如今,老朱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像是一座普通的县城。
虽然有三条护城河五座城门,但感受不到多少军事要寨的味道,甚至入城后,都没看到多少真正的军人。
连参将吴凯都是丝绸长袍,有如官绅大贾。
海门城相比州府临海要小些,街道也没那么宽,城没那么大,但生活气息很浓,尤其是这里临近台州湾,所以码头那边船更多,货更多。
虽然风雨飘摇,时局动荡,但这里的百姓却也还在惯性的生活着,虽也有些缙绅士人商贾已经提前离开,但剩下的人依然还在重复着生活。
没有战争动员,没有加强戒备防守。
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海门卫这里的情况,让老朱觉对这营人马已经期望大大降低。
吴凯有些吱唔着道,“末将协守海门一路,麾下协营三千人马,总共分成了前后左中右五营·····”
老朱对这些话不感兴趣。
直接打断他的废话,“吴卿,孤如今将你视我心腹肱骨,你便也无需跟孤说那些场面说,就直接说点最真实的情况。”
吴凯暗暗打量老朱,这个年轻的鲁王给他非常不一般的感觉,大明崩溃灭亡之际,这样一位年轻的宗藩亲王,不仅拒绝降清,还不肯逃跑,而是勇敢的站出来即位监国抗清。
他这小半天仔细观察打量,基本上确认了一个事实,这位鲁监国不是那种一时头脑发热想坐上至尊之位过把瘾的蠢人,也不是什么脑子一热什么都不顾的疯子。
他行事有理有条,这绝对是个聪明人。
想及此,吴凯也就很光棍的倒出了实情。
海门卫城是当年防倭所筑,筑城后设海门卫,驻守军户,世代相袭镇守,海门卫本来是有五千六百人的,分了好几个所,由浙江都指挥使司指挥。
后来因为倭寇袭扰,浙江沿海还新增了防倭六把总,六位把总相当于行都司级别,分领沿海诸卫。
不过到了明中期以后,卫所制度就基本上已经崩溃糜烂不堪了。
早年太祖设计的那一套朝廷不用花钱养兵,却有百万大军的卫所制度彻底坏了,卫所军田大多数被军官们侵占,卫所军士们则沦为军官们的佃户,日子苦不堪言,卫所军丁也疏于训练,根本打不了仗。
嘉靖年间,倭乱严重,东南卫所不堪战,朝廷只好如北边一用开始采用募兵。
浙江设立了镇倭总兵官,然后又分设了几路参将,如戚继光就是首任台金严参... -->>
吴凯这位台州参将驻防海门卫城,协守一路。
海门卫城北依椒江,东临台州湾,乃是大明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太祖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东南诸城,洪武二十年筑海门卫,拆黄岩城墙移筑海门卫城,后来海门卫城也是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场之一。
城隍庙旁边就修有戚继光祠。
老朱邀吴凯去拜戚继光。
“海门城与我鲁藩也是颇有渊源的,信国公汤和乃我九世祖之泰山也。”
汤和是大明开国功臣,虽然不是开国六国公之一,但其实也是最顶级的功臣,大明开国时其实有二十多个国公,汤和封信国公,死后还追封东瓯王。
朱以海的九世祖朱檀是太祖第十子,十四岁时就娶了汤和长女为妃,这对夫妻受封兖州,因为太过年轻,离开了朱元璋的教诲管理,行事胡乱非法,十分荒唐,导致后来朱元璋盛怒之下把朱檀的头发都给剃了,还把鲁王妃处死。
不过念及与汤和老兄弟的关系,所以后来朱元璋又下旨册封了汤和次女为鲁王妃。
海门城是汤和奉旨巡海所筑,多年后,其女婿鲁荒王的九世孙选择了此地做为起兵之地。
“末将祖上当年正是随信国公东南巡海后,奉命镇守台海门卫的第一批武将,我吴家在海门已历十一世了。”吴凯道。
“哈哈哈,这么一说,咱们还真是十分有渊源啊,怪不得一见如故,心生亲切。”老朱哈哈大笑。
吴凯此时已经没了开始的那般震惊,这位熊罴一般的吴胖子,再次发挥出他那极善奉承的本事,没关系都要想办法套点关系,何况现在这现成的渊源呢。
两个人都有意亲近,一时间倒是显得极为热络。
“台州可是好地方,当年戚继光在此练兵抗倭,可是建立起了一支百战皆捷的戚家军。如今国家危亡之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国难思良将,吴将军,孤可就要倚重你了。”
“海门卫协营三千人马,能用者多少,你跟孤说实话。”
闲聊了一会,给戚继光拜祭一番后,老朱也就开门见山,问起最关心的问题来了。
百里急奔,不就是为了增加一点力量,以希逆天改命吗?
戚继光祠在城东面的城隍庙边,一边是东岳庙一边是文昌祠,几座庙祠后便是东山,一路向东延伸到江边,形成城东北角的牛头颈,如老牛探颈椒江饮水。
海门卫城除了北临椒江,东倚台州湾,其它两面还有三条护城河,这条修筑了快三百年的卫城,最初本是防倭的军事基地,但到如今,老朱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像是一座普通的县城。
虽然有三条护城河五座城门,但感受不到多少军事要寨的味道,甚至入城后,都没看到多少真正的军人。
连参将吴凯都是丝绸长袍,有如官绅大贾。
海门城相比州府临海要小些,街道也没那么宽,城没那么大,但生活气息很浓,尤其是这里临近台州湾,所以码头那边船更多,货更多。
虽然风雨飘摇,时局动荡,但这里的百姓却也还在惯性的生活着,虽也有些缙绅士人商贾已经提前离开,但剩下的人依然还在重复着生活。
没有战争动员,没有加强戒备防守。
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海门卫这里的情况,让老朱觉对这营人马已经期望大大降低。
吴凯有些吱唔着道,“末将协守海门一路,麾下协营三千人马,总共分成了前后左中右五营·····”
老朱对这些话不感兴趣。
直接打断他的废话,“吴卿,孤如今将你视我心腹肱骨,你便也无需跟孤说那些场面说,就直接说点最真实的情况。”
吴凯暗暗打量老朱,这个年轻的鲁王给他非常不一般的感觉,大明崩溃灭亡之际,这样一位年轻的宗藩亲王,不仅拒绝降清,还不肯逃跑,而是勇敢的站出来即位监国抗清。
他这小半天仔细观察打量,基本上确认了一个事实,这位鲁监国不是那种一时头脑发热想坐上至尊之位过把瘾的蠢人,也不是什么脑子一热什么都不顾的疯子。
他行事有理有条,这绝对是个聪明人。
想及此,吴凯也就很光棍的倒出了实情。
海门卫城是当年防倭所筑,筑城后设海门卫,驻守军户,世代相袭镇守,海门卫本来是有五千六百人的,分了好几个所,由浙江都指挥使司指挥。
后来因为倭寇袭扰,浙江沿海还新增了防倭六把总,六位把总相当于行都司级别,分领沿海诸卫。
不过到了明中期以后,卫所制度就基本上已经崩溃糜烂不堪了。
早年太祖设计的那一套朝廷不用花钱养兵,却有百万大军的卫所制度彻底坏了,卫所军田大多数被军官们侵占,卫所军士们则沦为军官们的佃户,日子苦不堪言,卫所军丁也疏于训练,根本打不了仗。
嘉靖年间,倭乱严重,东南卫所不堪战,朝廷只好如北边一用开始采用募兵。
浙江设立了镇倭总兵官,然后又分设了几路参将,如戚继光就是首任台金严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