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book.com,新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行出城南东头第一的覆蛊门,来自南阳的太学生们在门亭休憩喝水,刘秀身旁却冷不丁响起一个声音。
“文叔,我就跟在后头,却是一字不漏都听清楚了!”
刘秀转过身,却见是一个稚气未脱、头戴儒冠的孺子,个才及他肩膀高,满脸的促狭。
此人名叫邓禹,字仲华,年仅十三,比刘秀小了整整十岁。
和等了好几年名额才当上太学生的刘秀不同,邓禹是出了名的神童,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学《论语》《孝经》,他却已能熟背诗经三百篇。加上邓氏乃新野大族,财力雄厚,邓禹年纪小小,竟以南阳官学第一的身份入选。
因刘秀家和新野邓氏有姻亲,二人便结伴而来,十分亲附。
刘秀拿他当弟弟,大嘴巴厚唇露出了笑:“你听到了什么?”
邓禹凑近低声道:“当然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好啊,文叔原来早看上阴氏淑女了。”
阴氏亦是新野县大族,与邓氏有亲,今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刘秀受邓氏邀请去到新野,就远远见到了阴氏淑女,观其举止有度,又见容貌甚美,便心悦之,算是一见钟情。
当时邓禹也在场,敏感的他就觉察刘秀有异,今日再闻其志向,顿时知道刘秀为何连拒几次县中姻缘。
只是阴氏淑女的年纪,与邓禹一样,可比刘秀小了整整十岁,还是个孩子啊。
刘秀倒也不愠不羞,只道:“听到便听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我每个字都是诚心而发,又非戏言,没什么丢人的。”
“阴氏淑女年纪虽小,我便安心等到她十五及笄,再请吾兄替我去提亲,到若得到阴氏允许,我便是‘有妻子则慕妻子’了。”
他又严肃起来:“仲华,但这话还是勿要传出去,以免污了淑女名声,那就是刘秀的罪过,我百死不足偿。”
邓禹知道刘秀是个谨厚之人,一看他认真了,连忙表示绝不会泄露。
不想刘秀却笑道:“我说的是后半句,前半句,我巴不得你传回南阳去,好让吾兄刘伯升知晓。”
提及自己的兄长刘縯,刘秀眼神里都透着憧憬和崇拜:“我这一生注定比不上伯升的慷慨大节,但若他听说我想要仕宦为奋武,应该会欣喜吧。”
“至少,伯升就不会再讥讽,说刘秀没有志向,只喜耕于稼穑田业,谨修于家事,顺悌于族党,这一生充其量,不过一介乡里之士!”
……
“什么,扬雄也住在宣明里?”
第五伦与景丹抵达了位于北宫墙外的郎署,与王隆汇合。说及昨夜偶遇扬雄之事,王隆便兴奋起来。
“伯鱼、孙卿,能与扬子云为邻,汝等何其幸运!若是可以,我愿用北阙甲第的居所,和汝等交换!”
换啊换啊……瞧瞧这说的是人话么?
第五伦直想翻白眼,北阙甲第,那可是京师二环内的显贵外戚楼盘,被寿成室、桂宫、北宫夹着,南出就是常安的中心:北阙广场,简直是市中心黄金地段。
而宣明里远在偏僻的三环一角,这就意味着,他和景丹每天都要起一大早,挤着清晨的人潮,赶好几里地过来。王隆则能慢悠悠起床吃饱朝食,再出门过个马路,就到郎署了!
不同房产,贵有贵的道理啊。
王隆倒不是有心炫耀,他确实是扬雄的小迷弟,开始念叨这位大文学家的成就来:“吾等在小学时识字所用的《训纂篇》,便是出自扬雄之手。而在辞赋上,世人常将他与司马相如并列,称‘扬马’,且看,这可是扬前马后,而非‘马扬’。”
而后王隆便大赞扬雄的作品,从早年的《反离骚》《蜀都赋》,一直到入朝后的四篇大赋,颇多溢美之辞。
“扬子云之赋,不但词藻奇古华赡,且构思深邃,我常常想,那些词句,绝不是人能想出来的。不行,往后我也要搬到宣明里去,向他就近讨教。”
王隆说着连郎署都不进了,只想快去向扬雄求问辞赋之道,第五伦和景丹连忙拦下这赋痴儿。
这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孝廉郎选也纷纷抵达郎署,足有数百人之多,没办法,扩招了嘛。
第五伦看到了同郡的萧言,萧言却嫌弃地离他们远远的,只与其他郡的贵戚子弟往来。
景丹告诉第五伦,他们虽被选孝廉入朝为郎,但却只是最低级的“外郎”。
“给事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的称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品秩最低,连寿成室都进不去。”
那是当然,不知根知底,怎能将几百号人全放进国家中枢里?他们目前连执戟宿卫宫室的资格都没有,距离外放去做县官也还早,得先在中央熟悉朝廷体制、文书律令,乃至春秋决狱。
最最重要的,是得经过几个月新朝特有的……政治教育?
负责管他们的官是“左中郎将”,刚开始时露了个面,象征性地讲了几句空话。
而后便匆匆离开,让几个老儒博士来给众人宣教,以一篇名为《剧秦美新》的文章,作为“新郎官”们的第一课。
这确实是奇文,开篇就从玄黄不分、天地相混,讲到生民始生、帝王始存,一下子又说到三代盛世。
三代鼎盛之后,难以为继,礼崩乐坏,所以才有孔子《春秋》之作,六经里描绘了三代的理想社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男女别途,路无拾遗,所有人的道德、仁、义、礼、智都臻于完美。
接着,老儒口中王道凌迟的“季世”就来了。
这文章以为秦屈起西戎,根本不知礼仪为何物,而将商鞅之法称之为邪政。至于残灭古文,刮语烧书之类的罪过,更是擢发难数啊!所以才二世而亡。
瞧瞧,秦政何其剧也!
然后就轮到数落汉朝了,这部分内容倒不多,主要指责汉家继承了很多秦制弊端,哪怕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对圣人之道还爱得不够深!这就导致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至于汉宣帝搞什么“霸王道杂”,更是大错特错。
总结下来,在醇儒眼中,汉制仍不够完美,因此天命发生了转移。
当那文章开始讲至“逮至大新受命”时,画风一下子变了。
天下仿佛灵气复苏,什么玄符灵契,黄瑞涌出,一年内出现了足足四十八个祥瑞,凑到一起庆祝王莽代汉。
秦汉修宫室庙宇是折腾,秦皇汉武封禅是不体恤民情,北服匈奴是多事犯衅。同样的事,新朝改定神祇、钦修百祀、明堂雍台、修建九庙、四面出兵就是“上仪咸秩,壮观极孝,洪业广德”,文章里还怂恿王莽去泰山封个禅。
看看,新政何其美也!
第五伦都听傻了,这文章作者,绝对是古代第一双标狗啊。
再一想不由哂然,只要把德政仁义改成“民主”二字就易懂多了,古今中外驰名双标套路果然一样。... -->>
行出城南东头第一的覆蛊门,来自南阳的太学生们在门亭休憩喝水,刘秀身旁却冷不丁响起一个声音。
“文叔,我就跟在后头,却是一字不漏都听清楚了!”
刘秀转过身,却见是一个稚气未脱、头戴儒冠的孺子,个才及他肩膀高,满脸的促狭。
此人名叫邓禹,字仲华,年仅十三,比刘秀小了整整十岁。
和等了好几年名额才当上太学生的刘秀不同,邓禹是出了名的神童,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学《论语》《孝经》,他却已能熟背诗经三百篇。加上邓氏乃新野大族,财力雄厚,邓禹年纪小小,竟以南阳官学第一的身份入选。
因刘秀家和新野邓氏有姻亲,二人便结伴而来,十分亲附。
刘秀拿他当弟弟,大嘴巴厚唇露出了笑:“你听到了什么?”
邓禹凑近低声道:“当然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好啊,文叔原来早看上阴氏淑女了。”
阴氏亦是新野县大族,与邓氏有亲,今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刘秀受邓氏邀请去到新野,就远远见到了阴氏淑女,观其举止有度,又见容貌甚美,便心悦之,算是一见钟情。
当时邓禹也在场,敏感的他就觉察刘秀有异,今日再闻其志向,顿时知道刘秀为何连拒几次县中姻缘。
只是阴氏淑女的年纪,与邓禹一样,可比刘秀小了整整十岁,还是个孩子啊。
刘秀倒也不愠不羞,只道:“听到便听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我每个字都是诚心而发,又非戏言,没什么丢人的。”
“阴氏淑女年纪虽小,我便安心等到她十五及笄,再请吾兄替我去提亲,到若得到阴氏允许,我便是‘有妻子则慕妻子’了。”
他又严肃起来:“仲华,但这话还是勿要传出去,以免污了淑女名声,那就是刘秀的罪过,我百死不足偿。”
邓禹知道刘秀是个谨厚之人,一看他认真了,连忙表示绝不会泄露。
不想刘秀却笑道:“我说的是后半句,前半句,我巴不得你传回南阳去,好让吾兄刘伯升知晓。”
提及自己的兄长刘縯,刘秀眼神里都透着憧憬和崇拜:“我这一生注定比不上伯升的慷慨大节,但若他听说我想要仕宦为奋武,应该会欣喜吧。”
“至少,伯升就不会再讥讽,说刘秀没有志向,只喜耕于稼穑田业,谨修于家事,顺悌于族党,这一生充其量,不过一介乡里之士!”
……
“什么,扬雄也住在宣明里?”
第五伦与景丹抵达了位于北宫墙外的郎署,与王隆汇合。说及昨夜偶遇扬雄之事,王隆便兴奋起来。
“伯鱼、孙卿,能与扬子云为邻,汝等何其幸运!若是可以,我愿用北阙甲第的居所,和汝等交换!”
换啊换啊……瞧瞧这说的是人话么?
第五伦直想翻白眼,北阙甲第,那可是京师二环内的显贵外戚楼盘,被寿成室、桂宫、北宫夹着,南出就是常安的中心:北阙广场,简直是市中心黄金地段。
而宣明里远在偏僻的三环一角,这就意味着,他和景丹每天都要起一大早,挤着清晨的人潮,赶好几里地过来。王隆则能慢悠悠起床吃饱朝食,再出门过个马路,就到郎署了!
不同房产,贵有贵的道理啊。
王隆倒不是有心炫耀,他确实是扬雄的小迷弟,开始念叨这位大文学家的成就来:“吾等在小学时识字所用的《训纂篇》,便是出自扬雄之手。而在辞赋上,世人常将他与司马相如并列,称‘扬马’,且看,这可是扬前马后,而非‘马扬’。”
而后王隆便大赞扬雄的作品,从早年的《反离骚》《蜀都赋》,一直到入朝后的四篇大赋,颇多溢美之辞。
“扬子云之赋,不但词藻奇古华赡,且构思深邃,我常常想,那些词句,绝不是人能想出来的。不行,往后我也要搬到宣明里去,向他就近讨教。”
王隆说着连郎署都不进了,只想快去向扬雄求问辞赋之道,第五伦和景丹连忙拦下这赋痴儿。
这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孝廉郎选也纷纷抵达郎署,足有数百人之多,没办法,扩招了嘛。
第五伦看到了同郡的萧言,萧言却嫌弃地离他们远远的,只与其他郡的贵戚子弟往来。
景丹告诉第五伦,他们虽被选孝廉入朝为郎,但却只是最低级的“外郎”。
“给事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的称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品秩最低,连寿成室都进不去。”
那是当然,不知根知底,怎能将几百号人全放进国家中枢里?他们目前连执戟宿卫宫室的资格都没有,距离外放去做县官也还早,得先在中央熟悉朝廷体制、文书律令,乃至春秋决狱。
最最重要的,是得经过几个月新朝特有的……政治教育?
负责管他们的官是“左中郎将”,刚开始时露了个面,象征性地讲了几句空话。
而后便匆匆离开,让几个老儒博士来给众人宣教,以一篇名为《剧秦美新》的文章,作为“新郎官”们的第一课。
这确实是奇文,开篇就从玄黄不分、天地相混,讲到生民始生、帝王始存,一下子又说到三代盛世。
三代鼎盛之后,难以为继,礼崩乐坏,所以才有孔子《春秋》之作,六经里描绘了三代的理想社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男女别途,路无拾遗,所有人的道德、仁、义、礼、智都臻于完美。
接着,老儒口中王道凌迟的“季世”就来了。
这文章以为秦屈起西戎,根本不知礼仪为何物,而将商鞅之法称之为邪政。至于残灭古文,刮语烧书之类的罪过,更是擢发难数啊!所以才二世而亡。
瞧瞧,秦政何其剧也!
然后就轮到数落汉朝了,这部分内容倒不多,主要指责汉家继承了很多秦制弊端,哪怕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对圣人之道还爱得不够深!这就导致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至于汉宣帝搞什么“霸王道杂”,更是大错特错。
总结下来,在醇儒眼中,汉制仍不够完美,因此天命发生了转移。
当那文章开始讲至“逮至大新受命”时,画风一下子变了。
天下仿佛灵气复苏,什么玄符灵契,黄瑞涌出,一年内出现了足足四十八个祥瑞,凑到一起庆祝王莽代汉。
秦汉修宫室庙宇是折腾,秦皇汉武封禅是不体恤民情,北服匈奴是多事犯衅。同样的事,新朝改定神祇、钦修百祀、明堂雍台、修建九庙、四面出兵就是“上仪咸秩,壮观极孝,洪业广德”,文章里还怂恿王莽去泰山封个禅。
看看,新政何其美也!
第五伦都听傻了,这文章作者,绝对是古代第一双标狗啊。
再一想不由哂然,只要把德政仁义改成“民主”二字就易懂多了,古今中外驰名双标套路果然一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