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夺鼎161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孔有德的二千火铳手,按照多尔衮描述的南粤军战斗队形排成四列,肩上扛着火铳,缓步向前行进。不过,队形颇为杂乱。队列松散,不得不每行进数步便要停下来重新整理队形。
不过,好在军官在队伍之中呼喝指挥,各部士兵只管死死的盯住了代表军官和本队的认旗行军便是。队形虽然混乱,但是基本建制和大体阵型却还算圆满完整。
在缓缓向前行进的四列横队的两翼,各有数百骑兵担任着策应护卫的任务,防止想象之中的明军骑兵从两翼突进冲击火铳兵的队伍。
“东施效颦而已!”
脸上满是笑容,但是心中多尔衮却是给了孔有德这样一个评价。
在入关回来之后,他和弟弟多铎、哥哥阿济格已经私下里商议过了,无论如何要抓住一支至少数千人的火铳兵,为此,他悄悄的命人以牛录、壮大为单位将那些包衣们开出城外演习伏虎开山阵型。
“这样的阵型,用来对付宁锦前线的明军尚可,若是对付南粤军,只怕被人一顿炮火便打得狼奔豸突!”
多尔衮在心中给了孔有德的部队下了评语。
行走了数十步之后,火铳兵队列来到了同样排列成为四列的数千个草靶子五十步以外,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多尔衮在向黄太吉、孔有德介绍了南粤军对战时行至三十步才开火的战术时,这至关重要的一个数据。被孔有德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世间哪有那样的军队,能够顶着敌军的炮火弹丸行至对方军阵三十步以内才开火?!定是咱们这位十四王爷被南蛮打败了,为自己找下台阶!”
私下里,孔有德同自己的义兄弟,同为毛文龙养子,当年号称辽东三矿徒的尚可喜、耿仲明对多尔衮的说法不以为然。
而且,如今不论是明军各部还是建奴八旗,对于火铳的应用都认为是应该在七十步上下,虽然建奴所造的火铳射程和杀伤力都较之明军装备的要强些,但是孔有德等人的意识依旧停留在至少在五十步上下才是上策的境界上。
“举铳!开火!”
队伍中的带队军官们发出一连串的口令。早已装填完毕的火铳被士兵们平举在胸前。对准不远处的数千个草靶子扣动了扳机。
震耳欲聋的铳声响成一片。布列在不远处的靶子被密集的弹丸打得东倒西歪,炙热的弹丸穿过被秋风吹的干透了的麦草,顿时在草把上冒起了阵阵青烟,旋即一处处小火苗燃烧起来。越发的显得这一阵火铳攒射威力无比。
“第二列。上前!”
“第三列。上前!”
密集的排铳声不绝于耳,一列一列的火铳兵们上前,扣动扳机。将枪膛内的弹丸发射出去,弹丸把不远处的草靶子变成燃烧的火炬。
这一幕看得济尔哈朗、豪格等人心旷神怡却又惊心不已。
“如此一来,锦州等处的明军便不再是我大清兵的对手了!只管用大炮轰开他们的队形,然后便是数千火铳兵连环轰击,之后趁其溃散之际,大队骑兵冲上去便是!”
“幸好那日本王先行押运缴获回了盛京,若是随同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南下,只怕我镶蓝旗也是和镶红旗一样的下场!”
大炮轰,火枪打,然后骑兵冲,豪格的战术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因为也有一个家伙用了这样的战术,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
火器的使用在清军并不稀罕,甚至火炮使用普遍,从著名的浑河血战开始,清军便注意到了火炮在攻打明军阵地时的作用。历史上到了松锦大战时,明清双方均使用大量红夷大炮。仅松山一役,清军就调运炮弹万颗,红夷炮四十门,火药万斤。而此次战役后,更是缴获松锦大战后,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红夷大炮百门,而关外明军火炮大多落人清人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十多门红夷大炮。
明清火器形势逆转,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惊呼:“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
在松山守将樊成功所发的塘报有着这样的记载:“达贼多载炮火,将松山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两日狠攻,势甚危急,城中拾得打进炮子六百零一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四十位,以牛十二只拉炮一位。”
此战之后,清人更曾得意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后,著名的几次战役,扬州、潼关、江阴,获胜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炮的作用。
面对着自己技术优势的丧失,明朝上下都是一副看家法宝反倒成了别人手中利器的如丧考妣,这个时候,北京城中那些传教士趁机大造舆论道:“野蛮的鞑靼人己经有了犀利的火器,我中国之师反且不如,当速速铸造重炮,或向卜加劳炮厂购买。”
不要说传教士们如此兴奋,火器,还有各种技术产品,一向是红夷敲开中国大门的优势所在。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华后,在崇祯七年,与罗雅谷一起,向大明皇帝献贡欧洲带来的望远镜一架,以黄绸封裹,并连带镀金镜架与铜制的附件。此事受到崇祯帝及朝野各界重视,不但汤若望受到接见嘉奖,中国政府还组织力量进行仿制,当年中国自制第一架望远镜完成,名曰窥筒。
而在此前,那位教名“保禄”。已经进入了天主教封圣程序的上海相国徐光启等亲西方人士,就多次向澳门的葡人购买红夷大炮,仅仅在天启年间,就买了红夷大炮二十六位,十九门留守京城,其余运至关外的宁远城。
宁远之战后,红夷大炮声名鹊起,激起朝野的购买与仿制热情,崇祯元年,葡人雇佣军到京。内有军人二百。还有三十一名铳师,工匠与伴,共带大铁铳七门、大铜铳三门以及鹰嘴铳三十门,由西洋统领“公沙的西劳”率领。这些火炮。崇祯帝赐名“神威大将军”。
与此同时。明廷还对红夷大炮进行批量化仿制,地点多在东南沿海,至崇祯三年。仿制的大中小型红夷大炮有四百余门,历史上明亡时,共造各类红夷大炮一千余门。
按理说,这样的火炮花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之巨大,在明末那种财政赤字浩大,国库空虚紧张的情况下,能够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应该见到效果了,为何到了松锦战役后反倒被“野蛮的鞑靼人”超过?
很简单,从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从徐光启推崇的购买葡萄牙人火炮,制造鲁密铳过程之中进行分析,一支鲁密铳的官方造价,一百五十两白银,而到了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一支鸟铳的造价不过几两银子,这其中巨大的价差是怎么回事?
还有,热衷于购买所谓葡萄牙原厂火炮的徐相国不会不知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吉利人在东方的军备,很多都是从广东购买的。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原因,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回扣!
明朝官员们所购买的火炮从红夷小炮到大炮,价位最少百两起底,一直到数千两不等,甚至还购买过重达七千斤的红夷大铜炮,仅炮弹就重二十三斤。
而徐光启与洪承畴曾向西洋人订购大批炮弹重十斤的红夷大炮,当时每门报价为一千两银子,徐光启曾聘请大量的佛郎机人造鹰嘴铳,报价十两银子一门,鸟铳一杆报价要四两银子。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行为,徐相国才在上海留下了一个徐家汇的地名,子孙之中更是出了一个叫做倪桂珍的... -->>
孔有德的二千火铳手,按照多尔衮描述的南粤军战斗队形排成四列,肩上扛着火铳,缓步向前行进。不过,队形颇为杂乱。队列松散,不得不每行进数步便要停下来重新整理队形。
不过,好在军官在队伍之中呼喝指挥,各部士兵只管死死的盯住了代表军官和本队的认旗行军便是。队形虽然混乱,但是基本建制和大体阵型却还算圆满完整。
在缓缓向前行进的四列横队的两翼,各有数百骑兵担任着策应护卫的任务,防止想象之中的明军骑兵从两翼突进冲击火铳兵的队伍。
“东施效颦而已!”
脸上满是笑容,但是心中多尔衮却是给了孔有德这样一个评价。
在入关回来之后,他和弟弟多铎、哥哥阿济格已经私下里商议过了,无论如何要抓住一支至少数千人的火铳兵,为此,他悄悄的命人以牛录、壮大为单位将那些包衣们开出城外演习伏虎开山阵型。
“这样的阵型,用来对付宁锦前线的明军尚可,若是对付南粤军,只怕被人一顿炮火便打得狼奔豸突!”
多尔衮在心中给了孔有德的部队下了评语。
行走了数十步之后,火铳兵队列来到了同样排列成为四列的数千个草靶子五十步以外,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多尔衮在向黄太吉、孔有德介绍了南粤军对战时行至三十步才开火的战术时,这至关重要的一个数据。被孔有德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世间哪有那样的军队,能够顶着敌军的炮火弹丸行至对方军阵三十步以内才开火?!定是咱们这位十四王爷被南蛮打败了,为自己找下台阶!”
私下里,孔有德同自己的义兄弟,同为毛文龙养子,当年号称辽东三矿徒的尚可喜、耿仲明对多尔衮的说法不以为然。
而且,如今不论是明军各部还是建奴八旗,对于火铳的应用都认为是应该在七十步上下,虽然建奴所造的火铳射程和杀伤力都较之明军装备的要强些,但是孔有德等人的意识依旧停留在至少在五十步上下才是上策的境界上。
“举铳!开火!”
队伍中的带队军官们发出一连串的口令。早已装填完毕的火铳被士兵们平举在胸前。对准不远处的数千个草靶子扣动了扳机。
震耳欲聋的铳声响成一片。布列在不远处的靶子被密集的弹丸打得东倒西歪,炙热的弹丸穿过被秋风吹的干透了的麦草,顿时在草把上冒起了阵阵青烟,旋即一处处小火苗燃烧起来。越发的显得这一阵火铳攒射威力无比。
“第二列。上前!”
“第三列。上前!”
密集的排铳声不绝于耳,一列一列的火铳兵们上前,扣动扳机。将枪膛内的弹丸发射出去,弹丸把不远处的草靶子变成燃烧的火炬。
这一幕看得济尔哈朗、豪格等人心旷神怡却又惊心不已。
“如此一来,锦州等处的明军便不再是我大清兵的对手了!只管用大炮轰开他们的队形,然后便是数千火铳兵连环轰击,之后趁其溃散之际,大队骑兵冲上去便是!”
“幸好那日本王先行押运缴获回了盛京,若是随同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南下,只怕我镶蓝旗也是和镶红旗一样的下场!”
大炮轰,火枪打,然后骑兵冲,豪格的战术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因为也有一个家伙用了这样的战术,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
火器的使用在清军并不稀罕,甚至火炮使用普遍,从著名的浑河血战开始,清军便注意到了火炮在攻打明军阵地时的作用。历史上到了松锦大战时,明清双方均使用大量红夷大炮。仅松山一役,清军就调运炮弹万颗,红夷炮四十门,火药万斤。而此次战役后,更是缴获松锦大战后,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红夷大炮百门,而关外明军火炮大多落人清人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十多门红夷大炮。
明清火器形势逆转,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惊呼:“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
在松山守将樊成功所发的塘报有着这样的记载:“达贼多载炮火,将松山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两日狠攻,势甚危急,城中拾得打进炮子六百零一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四十位,以牛十二只拉炮一位。”
此战之后,清人更曾得意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后,著名的几次战役,扬州、潼关、江阴,获胜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炮的作用。
面对着自己技术优势的丧失,明朝上下都是一副看家法宝反倒成了别人手中利器的如丧考妣,这个时候,北京城中那些传教士趁机大造舆论道:“野蛮的鞑靼人己经有了犀利的火器,我中国之师反且不如,当速速铸造重炮,或向卜加劳炮厂购买。”
不要说传教士们如此兴奋,火器,还有各种技术产品,一向是红夷敲开中国大门的优势所在。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华后,在崇祯七年,与罗雅谷一起,向大明皇帝献贡欧洲带来的望远镜一架,以黄绸封裹,并连带镀金镜架与铜制的附件。此事受到崇祯帝及朝野各界重视,不但汤若望受到接见嘉奖,中国政府还组织力量进行仿制,当年中国自制第一架望远镜完成,名曰窥筒。
而在此前,那位教名“保禄”。已经进入了天主教封圣程序的上海相国徐光启等亲西方人士,就多次向澳门的葡人购买红夷大炮,仅仅在天启年间,就买了红夷大炮二十六位,十九门留守京城,其余运至关外的宁远城。
宁远之战后,红夷大炮声名鹊起,激起朝野的购买与仿制热情,崇祯元年,葡人雇佣军到京。内有军人二百。还有三十一名铳师,工匠与伴,共带大铁铳七门、大铜铳三门以及鹰嘴铳三十门,由西洋统领“公沙的西劳”率领。这些火炮。崇祯帝赐名“神威大将军”。
与此同时。明廷还对红夷大炮进行批量化仿制,地点多在东南沿海,至崇祯三年。仿制的大中小型红夷大炮有四百余门,历史上明亡时,共造各类红夷大炮一千余门。
按理说,这样的火炮花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之巨大,在明末那种财政赤字浩大,国库空虚紧张的情况下,能够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应该见到效果了,为何到了松锦战役后反倒被“野蛮的鞑靼人”超过?
很简单,从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从徐光启推崇的购买葡萄牙人火炮,制造鲁密铳过程之中进行分析,一支鲁密铳的官方造价,一百五十两白银,而到了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一支鸟铳的造价不过几两银子,这其中巨大的价差是怎么回事?
还有,热衷于购买所谓葡萄牙原厂火炮的徐相国不会不知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吉利人在东方的军备,很多都是从广东购买的。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原因,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回扣!
明朝官员们所购买的火炮从红夷小炮到大炮,价位最少百两起底,一直到数千两不等,甚至还购买过重达七千斤的红夷大铜炮,仅炮弹就重二十三斤。
而徐光启与洪承畴曾向西洋人订购大批炮弹重十斤的红夷大炮,当时每门报价为一千两银子,徐光启曾聘请大量的佛郎机人造鹰嘴铳,报价十两银子一门,鸟铳一杆报价要四两银子。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行为,徐相国才在上海留下了一个徐家汇的地名,子孙之中更是出了一个叫做倪桂珍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