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步步生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帝号后要称王,果然一口回绝。虽然他现在已经确定了先平西川后谋西北的政策,但是即便不能议和,对河西暂时停止进攻,维持现状还是可以办到的,朝廷耗得起,小小夏国未必耗得起,赵光义底气十足,自然不肯轻易做出让步。
然而朝廷议和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可以腾出手来先平西川,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夏国走投无路投靠辽国,分化夏宋的关系,为将来北伐创造条件,朝廷奇袭麟府,以闪电战夺取河西的军事计划已经彻底破产,在辽国虎视之下图谋河西已成泡影,为了羁縻河西,在未来北伐之战中让河西至少保持中立的战略目的,又不能不做丝毫让步,不能一下子就谈崩了。
有鉴于此,卢多逊和张洎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最后由卢多逊执笔,回复说杨浩图谋麟府之举,事后看来,确实疑点重重,朝廷对此会进行核查。至于麟府两州的归属问题,情形就十分复杂了。首先要说到府州,府州是云中折氏的辖地,而折氏已举家迁离府州,现在做了牛千卫上将军,在京为官,这样的情形下,府州自然要由朝廷派驻流官,万无交付给杨浩的道理。
至于麟州,其情形更加复杂。麟州本是府州折氏的辖地,火山王杨衮自立刺史的时候,因与折氏结亲,故而受折氏委托,守御麟州,折氏从未就此承认麟州为杨氏所有,故而折氏入朝为官,将府州交予朝廷治理,则麟州的归属不言自明,自然也要由朝廷直接管辖。
同时,对杨浩除帝号而称王的要求,卢张二人也委婉地进行了拒绝,说如今朝廷只有一个异姓王,那就是吴越王钱俶,而钱俶得封郡王,是因为他将吴越国献与朝廷地,功高盖世。如果杨浩请封王爵,那么就得效仿钱俶,首先将河西十八州这地全部交给朝廷,赴汴梁定居,便可封他为王。
杨浩当然不肯去,赵光义的名声太臭了,他可不想像那些生日前后离奇暴毙的亡国之君一样,每年过生日时,捧着赵光义赐的御酒,战战兢兢赌它一把。再者说,自己几个娘子都是千娇百媚,人间绝色,谁知道赵老二那个人妻控会不会起了邪心,将来传出几副《熙陵幸冬儿图》、《熙陵幸焰焰图》,那自己的绿帽子不是要戴个千秋代,永垂不朽?所以也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
因为两地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太耗功夫,杨浩回信之时建议双方派驻全权特使,在横山前沿直接进行谈判,重大事宜再请示东京。于是张洎称病告假,悄然赶赴横山,和丁承宗直接住进了那道山梁两侧的边防哨所,开始了更加密集的谈判过程。
想让朝廷交还麟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块硬骨头丁承宗决定放到最后再啃,双方议和的第一个议题,重点放在了杨浩去除帝号后的定位上,夏国这边坚持称王,并且旁征博引,从杨浩占据的领土,统治的子民,驾御的军队性质上,进行了辩驳。
面对夏国态度强硬,决不肯再做让步的这一条,张洎引经据典,居然找出了一个让赵光义可以接受的办法,告诉丁承宗说,河西乃诸胡杂居之地,丁承宗所言属实,该地、该民、该军与朝廷的关联确实不大,因此朝廷可效汉唐故事,封杨浩为河西单于或河西可汗,以此为稽,今后以外臣身份贡奉上国,存中外体制。
去帝号而就单于、可汗,倒的确是保持了政权的独立性,丁承宗觉得这个办法已经得到了实际利益,于虚名上不需要计较太多,于是马上把这个进展向杨浩做了汇报,谁料种放却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陷阱,向杨浩指出,如此一来,杨浩就把自己也划入了夷狄之族,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河西数百万汉民产生那么大的号召力,而且从此将和中原泾渭分明,来日宋廷如果撕破脸皮再伐河西,简直连借口都不用找了,其内部阻力将微乎其微。
杨浩听到丁承宗回信的时候,也未想到朝廷竟有如此险恶用心,不由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密令丁承宗予以拒绝,同时再度抛出一个强大的诱惑:贡奉战马。李光睿任定难节度使的时候,贡奉的战马极其有限,当年他的父亲赴汴京朝觐时,所携的贡马也不过才五百匹,这还让朝廷大喜过望,加官进爵,钦赐玉带。如果朝廷能与夏国达成合议,夏国愿意进贡一千匹马,而且是每年一千匹马。
这个条件传到时东京,果然让赵光义眼热不已,不过赵光义麾下文武也不简单,曹彬和薛居正马上向皇帝指出,由于朝廷缺马,故而宋军的建制一直以步卒为主,军中必要的马匹,通常通过民间和买就可以办到。朝廷与辽国交恶时,就从河西购买,与河西交恶时,就从辽国购买,辽国和河西皆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时,还可以从大理以及川西陇右的吐蕃人那里得到补充,这样一来,一则保持了战马的必要供给,而且其来源不会受到旁人的挟制。
现在,除非宋军想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否则并不需要大量购买马匹。然而大量组建骑兵,所需的不仅仅是战马,还有配套的诸多装备和训练问题,养一个骑兵至少可以养三个步兵,这样巨大的投入之后,一旦真的建成了骑兵军团,其战马的损失、老病,其补充之大,就不是以前所用的传统手段可以解决的了,势必完全依赖于夏国,这样一来,宋国的军队就等于扼在了夏国的手中,一旦夏国停止输入,耗资巨大建成的骑兵军团就成了废物,这是把自己的军队操之以他人之手么?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进行这样的战略冒险,与其如此,还不如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步兵。况且,宋国没有养马之地,真的大量进口战马,组建了骑兵军团,饲养也大成问题。没有养马之地而培养骑兵军团,和一个完全是内陆的国家花大力气培养海军有什么区别?
赵光义恍然大悟,立即回旨张洎,晓以利害,张洎这才惊觉险些中了杨浩的圈套,于是客客气气地回书一封予以拒绝,信中说:“中原锦绣,富有四海。对四夷诸藩,朝廷每岁必有物帛之厚赐。河西贫瘠,于战马之外别无所出,足下若臣服于朝廷,每岁进贡马匹,财用或缺时,天子慷慨,岂有不予惠赐之礼?此礼尚往来之举,岂可以之要挟朝廷?
杨浩本以为战马供给这个条件一提出来,赵光义必然上钩,没想到战马这么有诱惑力的东西,也为朝廷所拒,不禁大为意外,待听张崇巍诸将言明其中缘故,杨浩这才明白过来,敢情自己以前想的太简单了,一直以来只以为宋国缺少战马,却忘记了宋国为什么缺少战马,除非宋国自己拥有养马之地,否则你真的无限制地供应战马,他也养不起。
如此一来,就只能动用传国玉玺这件秘密武器了。赵光义可以拒绝战马的诱惑,但是杨浩不信他能拒绝得了传国玉玺的强大魅力。赵光义贵为天子,高高在上,常人一生求之不得的一切,他都唾手可得。做为一个帝王,他唯一的追求就只有功名,而传国玉玺的拥有者,这就是一个无比辉煌的功名。
于是,杨浩召回丁承宗,在一番详尽的谋划之后,丁承宗带着传国玉玺这件大杀器的消息,亲自赶赴东京汴梁去了……
PS:肠胃不争气啊,今天买点肠欣卫调理一下,晚上呢,如果码得快就补上一章,进入下旬了,求月票、推荐票支持。
除帝号后要称王,果然一口回绝。虽然他现在已经确定了先平西川后谋西北的政策,但是即便不能议和,对河西暂时停止进攻,维持现状还是可以办到的,朝廷耗得起,小小夏国未必耗得起,赵光义底气十足,自然不肯轻易做出让步。
然而朝廷议和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可以腾出手来先平西川,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夏国走投无路投靠辽国,分化夏宋的关系,为将来北伐创造条件,朝廷奇袭麟府,以闪电战夺取河西的军事计划已经彻底破产,在辽国虎视之下图谋河西已成泡影,为了羁縻河西,在未来北伐之战中让河西至少保持中立的战略目的,又不能不做丝毫让步,不能一下子就谈崩了。
有鉴于此,卢多逊和张洎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最后由卢多逊执笔,回复说杨浩图谋麟府之举,事后看来,确实疑点重重,朝廷对此会进行核查。至于麟府两州的归属问题,情形就十分复杂了。首先要说到府州,府州是云中折氏的辖地,而折氏已举家迁离府州,现在做了牛千卫上将军,在京为官,这样的情形下,府州自然要由朝廷派驻流官,万无交付给杨浩的道理。
至于麟州,其情形更加复杂。麟州本是府州折氏的辖地,火山王杨衮自立刺史的时候,因与折氏结亲,故而受折氏委托,守御麟州,折氏从未就此承认麟州为杨氏所有,故而折氏入朝为官,将府州交予朝廷治理,则麟州的归属不言自明,自然也要由朝廷直接管辖。
同时,对杨浩除帝号而称王的要求,卢张二人也委婉地进行了拒绝,说如今朝廷只有一个异姓王,那就是吴越王钱俶,而钱俶得封郡王,是因为他将吴越国献与朝廷地,功高盖世。如果杨浩请封王爵,那么就得效仿钱俶,首先将河西十八州这地全部交给朝廷,赴汴梁定居,便可封他为王。
杨浩当然不肯去,赵光义的名声太臭了,他可不想像那些生日前后离奇暴毙的亡国之君一样,每年过生日时,捧着赵光义赐的御酒,战战兢兢赌它一把。再者说,自己几个娘子都是千娇百媚,人间绝色,谁知道赵老二那个人妻控会不会起了邪心,将来传出几副《熙陵幸冬儿图》、《熙陵幸焰焰图》,那自己的绿帽子不是要戴个千秋代,永垂不朽?所以也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
因为两地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太耗功夫,杨浩回信之时建议双方派驻全权特使,在横山前沿直接进行谈判,重大事宜再请示东京。于是张洎称病告假,悄然赶赴横山,和丁承宗直接住进了那道山梁两侧的边防哨所,开始了更加密集的谈判过程。
想让朝廷交还麟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块硬骨头丁承宗决定放到最后再啃,双方议和的第一个议题,重点放在了杨浩去除帝号后的定位上,夏国这边坚持称王,并且旁征博引,从杨浩占据的领土,统治的子民,驾御的军队性质上,进行了辩驳。
面对夏国态度强硬,决不肯再做让步的这一条,张洎引经据典,居然找出了一个让赵光义可以接受的办法,告诉丁承宗说,河西乃诸胡杂居之地,丁承宗所言属实,该地、该民、该军与朝廷的关联确实不大,因此朝廷可效汉唐故事,封杨浩为河西单于或河西可汗,以此为稽,今后以外臣身份贡奉上国,存中外体制。
去帝号而就单于、可汗,倒的确是保持了政权的独立性,丁承宗觉得这个办法已经得到了实际利益,于虚名上不需要计较太多,于是马上把这个进展向杨浩做了汇报,谁料种放却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陷阱,向杨浩指出,如此一来,杨浩就把自己也划入了夷狄之族,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河西数百万汉民产生那么大的号召力,而且从此将和中原泾渭分明,来日宋廷如果撕破脸皮再伐河西,简直连借口都不用找了,其内部阻力将微乎其微。
杨浩听到丁承宗回信的时候,也未想到朝廷竟有如此险恶用心,不由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密令丁承宗予以拒绝,同时再度抛出一个强大的诱惑:贡奉战马。李光睿任定难节度使的时候,贡奉的战马极其有限,当年他的父亲赴汴京朝觐时,所携的贡马也不过才五百匹,这还让朝廷大喜过望,加官进爵,钦赐玉带。如果朝廷能与夏国达成合议,夏国愿意进贡一千匹马,而且是每年一千匹马。
这个条件传到时东京,果然让赵光义眼热不已,不过赵光义麾下文武也不简单,曹彬和薛居正马上向皇帝指出,由于朝廷缺马,故而宋军的建制一直以步卒为主,军中必要的马匹,通常通过民间和买就可以办到。朝廷与辽国交恶时,就从河西购买,与河西交恶时,就从辽国购买,辽国和河西皆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时,还可以从大理以及川西陇右的吐蕃人那里得到补充,这样一来,一则保持了战马的必要供给,而且其来源不会受到旁人的挟制。
现在,除非宋军想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否则并不需要大量购买马匹。然而大量组建骑兵,所需的不仅仅是战马,还有配套的诸多装备和训练问题,养一个骑兵至少可以养三个步兵,这样巨大的投入之后,一旦真的建成了骑兵军团,其战马的损失、老病,其补充之大,就不是以前所用的传统手段可以解决的了,势必完全依赖于夏国,这样一来,宋国的军队就等于扼在了夏国的手中,一旦夏国停止输入,耗资巨大建成的骑兵军团就成了废物,这是把自己的军队操之以他人之手么?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进行这样的战略冒险,与其如此,还不如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步兵。况且,宋国没有养马之地,真的大量进口战马,组建了骑兵军团,饲养也大成问题。没有养马之地而培养骑兵军团,和一个完全是内陆的国家花大力气培养海军有什么区别?
赵光义恍然大悟,立即回旨张洎,晓以利害,张洎这才惊觉险些中了杨浩的圈套,于是客客气气地回书一封予以拒绝,信中说:“中原锦绣,富有四海。对四夷诸藩,朝廷每岁必有物帛之厚赐。河西贫瘠,于战马之外别无所出,足下若臣服于朝廷,每岁进贡马匹,财用或缺时,天子慷慨,岂有不予惠赐之礼?此礼尚往来之举,岂可以之要挟朝廷?
杨浩本以为战马供给这个条件一提出来,赵光义必然上钩,没想到战马这么有诱惑力的东西,也为朝廷所拒,不禁大为意外,待听张崇巍诸将言明其中缘故,杨浩这才明白过来,敢情自己以前想的太简单了,一直以来只以为宋国缺少战马,却忘记了宋国为什么缺少战马,除非宋国自己拥有养马之地,否则你真的无限制地供应战马,他也养不起。
如此一来,就只能动用传国玉玺这件秘密武器了。赵光义可以拒绝战马的诱惑,但是杨浩不信他能拒绝得了传国玉玺的强大魅力。赵光义贵为天子,高高在上,常人一生求之不得的一切,他都唾手可得。做为一个帝王,他唯一的追求就只有功名,而传国玉玺的拥有者,这就是一个无比辉煌的功名。
于是,杨浩召回丁承宗,在一番详尽的谋划之后,丁承宗带着传国玉玺这件大杀器的消息,亲自赶赴东京汴梁去了……
PS:肠胃不争气啊,今天买点肠欣卫调理一下,晚上呢,如果码得快就补上一章,进入下旬了,求月票、推荐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