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book.com,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使,不强人之所不能,方能上无废令,下无弃才。
孟尝君去秦国,被秦昭襄王软禁起来。
孟尝君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你那件举世无双的银狐皮袍。”很不巧,孟尝君那件皮袍在刚来秦国时就献给了秦王,现在在秦王的内库里。孟尝君手下有个门客,擅长偷盗,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入王宫,找到了内库,把银狐皮袍偷了出来。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离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怕秦王反悔,就带领门客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鸡鸣后才可打开城门。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很会学鸡叫,且惟妙惟肖,让人分不出真假。于是,这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后来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可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可见,即使是鸡鸣狗盗之辈,也有用途。孟尝君倘若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只怕要被囚禁终生了。唐代陆贽说过:“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唐代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也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用人也是如此。俗话说:“人无弃才。”是人,就有他的用途。作为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是管理的艺术,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管理者无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正是中国管理者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学习汲取并不断实践的用人之道。
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
今日所急,惟在培养君德,端其志向。于此有立,政不足闻,人不足谪,是谓“一正君而国定”。
在王阳明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君王必须养德,端正其治国的态度。当一个君王以善养德,治理国家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就不会遭受人民的责备,天下也就安定了。王阳明还认为,君子养德,必须要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博取众之所长来做决策。否则,就可能因为刚愎自用而走向灭亡。
西楚霸王为何会败给刘邦,就是因为他刚愎自用,难听谋臣的意见,使得谋臣先后离自己而去;而刘邦却能听取手下人的意见,即使在非常暴躁的时候,也能静下心来,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因而能够网罗天下人才为己所用,最终建立西汉王朝。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明白,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身为管理者更不能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事情,而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善于采纳下属的建议,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才能避免做出有失偏颇的决策。古往今来,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听取下属的意见。
楚襄王还是太子时曾到齐国做人质,他回国的条件是献地五百里给齐国。当他回国当上楚王后,齐国便派人前来索要土地。虽然自己曾亲口答应,但这明显是乘人之危,楚襄王不想给,就问慎子该怎么办。慎子说:“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献计。”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几位大臣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子良说:“不能不给。大王金口玉言,答应的又是强大的齐国,要是不给,别人会说大王不守信用,以后大王在诸侯中就不好说话了。不如先给他们,之后再夺回来。给他们是守信用,夺回来可显示我们的武力,所以我主张给。”
昭常说:“不能给。君主不能嫌土地广大,而且五百里实占去楚国一半。这样,君主虽名为大王,若失去了五百里国土,实际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坚决不能给,昭常愿带兵去东地坚守!”
大臣景鲤则说:“不能给呀!虽然是不能给,但仅靠我们楚国的力量又不能守住。大王既然答应了又不兑现,必然背上不义的名声。我们既输了理,又不能独自守住,所以我建议向秦国求救。”
三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该怎么办,就问慎子:“您说我该采用谁的计策呢?”慎子想了想说:“全部采用。”襄王不解,慎子说:“按照他们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们预见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车五十乘,向齐国履行献地手续。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马,带兵前往东地驻守。再过两天,您再派景鲤求救于秦。”襄王听了茅塞顿开,一切就按慎子所说的去做。
子良到齐国交付手续,齐国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国东地接收,昭常立即带兵抵抗,并说:“我租用主上土地,将生死与共!”齐国人就问子良是怎么回事,子良回答说:“我是受楚王命令这样做,而昭常不把楚王与齐王放在眼里,你们发兵进攻吧!”
齐王大怒,立即组织军队,大举讨伐昭常。齐王的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秦国五十万大军已逼近齐国边境,秦国指责齐王说:“你们扣押楚太子不让他回国继位,这是不仁;接着又要夺人五百里国土,这是不义。如果你们把刀兵收起来那就没事了,如果你们动手,那我们也等着了。”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回国,又派人去秦国谈和。这样,楚国不动刀枪,就使得东地五百里得以保全。
楚襄王听取了三个人的意见,之后又经过慎子的整合,使得楚国在此事的处理上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子良、昭常和景鲤的意见缺一不可,慎子的独到眼光也极为重要,试想如果楚襄王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意见,楚国的五百里地可能就无法保全了。
管理者应该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了解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虽然不至于像盲人摸象一般,但也只不过是看到了事物的皮毛而已。因而,管理者需要听取尽可能多的意见,不能只是选择自己愿意听的,或者是自己想听的,而无视那些与自己内心旋律不同的声音。拿掉挡在耳朵上的挡板,听取众人的意见,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还能满足下属渴望受到领导关注的心理。下属不仅仅希望得到管理者的关心,更希望能得到管理者的尊重,能倾听和接纳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如果管理者能善于听取下属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下属就认为自己的领导是一个虚心纳谏、平易近人的好领导,这样管理者在下属心目中的形象就随之上升了;反之,如果不给下属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久而久之,一方面,下属的工作常带有依赖性,缺乏创造性,对事业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一旦产生矛盾,就会趋于集中,使管理者的形象在下属的心目中受损,损害团队的和谐。
赏与罚的艺术
军旅之任,在号令严一,赏罚信果而已。
在王阳明看来,要培养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不仅要制定严厉的纪律,还要做到赏罚分明,真正使众人信服。这其实就是在讲管理中的赏与罚的艺术。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也说:“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说,管理者对下属要全部一视同仁,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从而使自己的组织走上健康有序、有章可循的正确轨道。管理者只用慈爱和仁义是换不来下属的忠心的,只有赏罚分明才会让下属积极认真地工作,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那些赏罚分明的管理者,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让组织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做到赏罚及时,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激励员工的士气,提高执行力。否则,无论该赏还是该罚都犹犹豫豫,赏舍不得,罚又下不了手,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变成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
罗马著名的军事家斯奇比奥是一个非常仁慈的君主,他的名声很好,其人格和行为皆被人推崇,但是斯奇比奥太没有原则了。一次,在洛克伦斯居住的子民遭受了斯奇比奥一名使者的摧残,可是斯奇比奥既没有替受欺侮的臣民报仇雪耻,对于使者的横行霸道也没有加以惩罚。所有的人都觉得斯奇比奥是个没原则的人,他的部下也渐渐对他失去了尊敬;在元老院里,他受到元老法比奥·马西莫的弹劾,后者说他是罗马军队的败坏者。结果,斯奇比奥的军队在西班牙背叛了他。
不忍对他人有半点苛责,就显得一个人没有原则,任人欺侮。特别是作为管理者,如果对该奖励的人没有足够的奖励,对该惩罚的人不能惩罚,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偏颇者。尽管斯奇比奥富有仁慈的德行,但他没能做到赏罚分明,不去惩罚犯错的属下,因而最终失去了民心。
要真正做到赏罚分明,管理者在下结论前应多观察分析,了解实际情况,力争做到奖惩客观、公正、公平,千万不要偏听偏信,武断下结论。否则,管理者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不但受罚的人满腹委屈,心中不服,其他知道真相的人也会替他鸣不平,最后只能导致下属与管理者及团队离心离德,做起事来得过且过,能糊弄就糊弄,出工不出力。总之,赏罚分明,是管理者平衡员工关系、维护团队和谐的关键。
索克斯是美国一家投资公司的员工。一次,他接到了一笔大单,他将操控1500万美元,为客户赚钱。任何人都知道,理财投资有风险性和较长的周期,所以索克斯非常谨慎地做起了自己的投资计划。
经过两年的时间,索克斯为客户赚取了660万美元。公司对他感到非常满意,并擢升他为投资部门经理。但是,在表彰大会上索克斯却遭到了严肃的批评,并且被罚了5万美元(本来这是公司准备奖赏给他的),原因在于,索克斯在为客户服务期间,曾一度因为脾气不好而与客户发生激烈的争论,几次令客户险些撤资。一旦对方撤资,将使公司遭受数十万美元的损失,而这并不是索克斯所能承担的。
有些时候,对有功劳的人不吝惜赏赐,是管理者大度的表现;而对于犯了原则性错误的人,饶恕就等于纵容,会破坏一个团队或生活圈子的规矩,以至于人人都变得随便,不服从命令。如果一个国家变得如此随便,必将使行善者减少,为恶者众多,因为后者知道自己将免于惩罚;如果一个团队不能赏罚分明,人人将不忠于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所得也会有诸多抱怨,这个团队无疑是不团结、不和谐的。
只有论功行赏、论罪处罚,才是管理者留下人才和铲除蠹虫的不二法宝。这其中最重要的学问就在于公正、讲情义、讲道理。对于人才的任用,不论远近亲疏,只论功过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了就要奖励,有错就必须罚,两者清晰明确,如此方可减免团队内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争执,增加整体队伍的凝聚力,有效降低因不合而造成的损失,提高做事效率。这也是王阳明所推崇的赏与罚的艺术。
使,不强人之所不能,方能上无废令,下无弃才。
孟尝君去秦国,被秦昭襄王软禁起来。
孟尝君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你那件举世无双的银狐皮袍。”很不巧,孟尝君那件皮袍在刚来秦国时就献给了秦王,现在在秦王的内库里。孟尝君手下有个门客,擅长偷盗,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入王宫,找到了内库,把银狐皮袍偷了出来。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离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怕秦王反悔,就带领门客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鸡鸣后才可打开城门。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很会学鸡叫,且惟妙惟肖,让人分不出真假。于是,这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后来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可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可见,即使是鸡鸣狗盗之辈,也有用途。孟尝君倘若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只怕要被囚禁终生了。唐代陆贽说过:“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唐代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也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用人也是如此。俗话说:“人无弃才。”是人,就有他的用途。作为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是管理的艺术,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管理者无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正是中国管理者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学习汲取并不断实践的用人之道。
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
今日所急,惟在培养君德,端其志向。于此有立,政不足闻,人不足谪,是谓“一正君而国定”。
在王阳明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君王必须养德,端正其治国的态度。当一个君王以善养德,治理国家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就不会遭受人民的责备,天下也就安定了。王阳明还认为,君子养德,必须要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博取众之所长来做决策。否则,就可能因为刚愎自用而走向灭亡。
西楚霸王为何会败给刘邦,就是因为他刚愎自用,难听谋臣的意见,使得谋臣先后离自己而去;而刘邦却能听取手下人的意见,即使在非常暴躁的时候,也能静下心来,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因而能够网罗天下人才为己所用,最终建立西汉王朝。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明白,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身为管理者更不能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事情,而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善于采纳下属的建议,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才能避免做出有失偏颇的决策。古往今来,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听取下属的意见。
楚襄王还是太子时曾到齐国做人质,他回国的条件是献地五百里给齐国。当他回国当上楚王后,齐国便派人前来索要土地。虽然自己曾亲口答应,但这明显是乘人之危,楚襄王不想给,就问慎子该怎么办。慎子说:“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献计。”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几位大臣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子良说:“不能不给。大王金口玉言,答应的又是强大的齐国,要是不给,别人会说大王不守信用,以后大王在诸侯中就不好说话了。不如先给他们,之后再夺回来。给他们是守信用,夺回来可显示我们的武力,所以我主张给。”
昭常说:“不能给。君主不能嫌土地广大,而且五百里实占去楚国一半。这样,君主虽名为大王,若失去了五百里国土,实际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坚决不能给,昭常愿带兵去东地坚守!”
大臣景鲤则说:“不能给呀!虽然是不能给,但仅靠我们楚国的力量又不能守住。大王既然答应了又不兑现,必然背上不义的名声。我们既输了理,又不能独自守住,所以我建议向秦国求救。”
三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该怎么办,就问慎子:“您说我该采用谁的计策呢?”慎子想了想说:“全部采用。”襄王不解,慎子说:“按照他们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们预见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车五十乘,向齐国履行献地手续。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马,带兵前往东地驻守。再过两天,您再派景鲤求救于秦。”襄王听了茅塞顿开,一切就按慎子所说的去做。
子良到齐国交付手续,齐国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国东地接收,昭常立即带兵抵抗,并说:“我租用主上土地,将生死与共!”齐国人就问子良是怎么回事,子良回答说:“我是受楚王命令这样做,而昭常不把楚王与齐王放在眼里,你们发兵进攻吧!”
齐王大怒,立即组织军队,大举讨伐昭常。齐王的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秦国五十万大军已逼近齐国边境,秦国指责齐王说:“你们扣押楚太子不让他回国继位,这是不仁;接着又要夺人五百里国土,这是不义。如果你们把刀兵收起来那就没事了,如果你们动手,那我们也等着了。”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回国,又派人去秦国谈和。这样,楚国不动刀枪,就使得东地五百里得以保全。
楚襄王听取了三个人的意见,之后又经过慎子的整合,使得楚国在此事的处理上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子良、昭常和景鲤的意见缺一不可,慎子的独到眼光也极为重要,试想如果楚襄王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意见,楚国的五百里地可能就无法保全了。
管理者应该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了解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虽然不至于像盲人摸象一般,但也只不过是看到了事物的皮毛而已。因而,管理者需要听取尽可能多的意见,不能只是选择自己愿意听的,或者是自己想听的,而无视那些与自己内心旋律不同的声音。拿掉挡在耳朵上的挡板,听取众人的意见,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还能满足下属渴望受到领导关注的心理。下属不仅仅希望得到管理者的关心,更希望能得到管理者的尊重,能倾听和接纳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如果管理者能善于听取下属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下属就认为自己的领导是一个虚心纳谏、平易近人的好领导,这样管理者在下属心目中的形象就随之上升了;反之,如果不给下属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久而久之,一方面,下属的工作常带有依赖性,缺乏创造性,对事业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一旦产生矛盾,就会趋于集中,使管理者的形象在下属的心目中受损,损害团队的和谐。
赏与罚的艺术
军旅之任,在号令严一,赏罚信果而已。
在王阳明看来,要培养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不仅要制定严厉的纪律,还要做到赏罚分明,真正使众人信服。这其实就是在讲管理中的赏与罚的艺术。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也说:“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说,管理者对下属要全部一视同仁,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从而使自己的组织走上健康有序、有章可循的正确轨道。管理者只用慈爱和仁义是换不来下属的忠心的,只有赏罚分明才会让下属积极认真地工作,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那些赏罚分明的管理者,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让组织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做到赏罚及时,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激励员工的士气,提高执行力。否则,无论该赏还是该罚都犹犹豫豫,赏舍不得,罚又下不了手,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变成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
罗马著名的军事家斯奇比奥是一个非常仁慈的君主,他的名声很好,其人格和行为皆被人推崇,但是斯奇比奥太没有原则了。一次,在洛克伦斯居住的子民遭受了斯奇比奥一名使者的摧残,可是斯奇比奥既没有替受欺侮的臣民报仇雪耻,对于使者的横行霸道也没有加以惩罚。所有的人都觉得斯奇比奥是个没原则的人,他的部下也渐渐对他失去了尊敬;在元老院里,他受到元老法比奥·马西莫的弹劾,后者说他是罗马军队的败坏者。结果,斯奇比奥的军队在西班牙背叛了他。
不忍对他人有半点苛责,就显得一个人没有原则,任人欺侮。特别是作为管理者,如果对该奖励的人没有足够的奖励,对该惩罚的人不能惩罚,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偏颇者。尽管斯奇比奥富有仁慈的德行,但他没能做到赏罚分明,不去惩罚犯错的属下,因而最终失去了民心。
要真正做到赏罚分明,管理者在下结论前应多观察分析,了解实际情况,力争做到奖惩客观、公正、公平,千万不要偏听偏信,武断下结论。否则,管理者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不但受罚的人满腹委屈,心中不服,其他知道真相的人也会替他鸣不平,最后只能导致下属与管理者及团队离心离德,做起事来得过且过,能糊弄就糊弄,出工不出力。总之,赏罚分明,是管理者平衡员工关系、维护团队和谐的关键。
索克斯是美国一家投资公司的员工。一次,他接到了一笔大单,他将操控1500万美元,为客户赚钱。任何人都知道,理财投资有风险性和较长的周期,所以索克斯非常谨慎地做起了自己的投资计划。
经过两年的时间,索克斯为客户赚取了660万美元。公司对他感到非常满意,并擢升他为投资部门经理。但是,在表彰大会上索克斯却遭到了严肃的批评,并且被罚了5万美元(本来这是公司准备奖赏给他的),原因在于,索克斯在为客户服务期间,曾一度因为脾气不好而与客户发生激烈的争论,几次令客户险些撤资。一旦对方撤资,将使公司遭受数十万美元的损失,而这并不是索克斯所能承担的。
有些时候,对有功劳的人不吝惜赏赐,是管理者大度的表现;而对于犯了原则性错误的人,饶恕就等于纵容,会破坏一个团队或生活圈子的规矩,以至于人人都变得随便,不服从命令。如果一个国家变得如此随便,必将使行善者减少,为恶者众多,因为后者知道自己将免于惩罚;如果一个团队不能赏罚分明,人人将不忠于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所得也会有诸多抱怨,这个团队无疑是不团结、不和谐的。
只有论功行赏、论罪处罚,才是管理者留下人才和铲除蠹虫的不二法宝。这其中最重要的学问就在于公正、讲情义、讲道理。对于人才的任用,不论远近亲疏,只论功过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了就要奖励,有错就必须罚,两者清晰明确,如此方可减免团队内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争执,增加整体队伍的凝聚力,有效降低因不合而造成的损失,提高做事效率。这也是王阳明所推崇的赏与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