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常戚戚”,苏轼是君子,当然能够坦荡荡了。而要做到坦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应努力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踏踏实实地睡觉。
在现实生活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攻击性恶意伤害行为。俗语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所能够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而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王阳明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如出一辙。
用坦然的心态来应对诽谤,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这是我们从圣人思想中撷取的智慧之花,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这才是拥有圣人智慧的表现。
当下最大:饥来吃饭倦来眠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它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王阳明的一个朋友曾经对他感叹道:“内心萌发私意的时候,我的心里明明很清楚,只是不能够马上把它剔除掉。”
王阳明引导朋友说:“私欲萌发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这是你立命的根本;而当下就能立刻把私欲消除,就是立命的功夫。”由此可见,王阳明深知当下的力量,认为把握住当下的每分每秒,就已经是“致良知”了。
如何把握当下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认认真真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候上学,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上班的时候上班,不刻意去追寻日常琐事背后的根源。若能做到这些,你自然能远离烦恼,为生活增添欢乐。总之,正在做的事情,正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都是眼下最重要的。
一天,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参禅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禅师,您也要用功参禅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的确,认认真真地干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用功。认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是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能够把握住当下,自然能认认真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仔仔细细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
正如小树一样,你看不到它如何成长,但是它没有一刻不处于成长变化中,假如它有一秒钟不成长或不变化,那么第二秒、第三秒乃至永远都不会成长或变化。
由此可见,当下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阶梯,当下的每一步都重要于昨日、明日,因而我们应更加看重脚下,看重头顶的晴空。要知道,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饿了吃饭,渴了饮茶,不为昨天的事犯愁和追悔。按照王阳明说的“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下一刻还要为上一刻的过失烦恼,使人生一直处在为过去烦恼的痛苦之中。
顺其自然,不做超出条件的事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竹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人而不自得矣’。”
弟子陆澄问道:“孔子的弟子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从政,公西赤想从事礼乐,多少都还有实际价值。曾晳所说像是闹着玩的,孔子却很赞赏他,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回答说:“这是因为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的志向都有点主观猜测、武断绝对,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执着于一个方面,能做这未必能做那。曾晳的志向却没有这两种倾向,只是‘顺其自然行事,不做超出条件的事,身处夷狄,就做在夷狄能行之事;身处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中能行之事,因时因地制宜,这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怡然自得’。”这其实也是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地生活,即不要做出超出自身条件的事来,以免招致失败和痛苦。
人生百年,能够完全顺着自己的想法而来的事情不多,所以先人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有些挫折、失败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唯一能使我们的心灵保持平静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强迫自己去做超出自身条件的事。
陶渊明曾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睿智之人是不会终日抱着忧虑而愁眉不展的。著名作家林清玄也说过:“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里喝的茶真好,今天虽然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白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豁达之人都会用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顺其自然地生活,人们才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遭遇的困难。
建设迪斯尼乐园时,迪斯尼先生为园中道路的设计大伤脑筋,所有征集来的设计方案都不尽如人意。迪斯尼先生无计可施,一气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开始营业了。几个星期过后,迪斯尼先生出国考察回来,看到园中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所有游乐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不觉大喜过望。他忙喊来负责此项工作的杰克,询问这个设计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师的手笔。杰克听后哈哈笑道:“哪来的大师呀,这些小径都是被游人踩出来的!”
努力追求,不得其道,顺其自然,反而浑然天成。生活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世间的一切。它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你越是挖空心思去追求一样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得偿所愿,而当你放下心中的执念,听从命运的召唤时,许多事情反而会水到渠成。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许多事情无法为人事所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运的机缘,充满着无限的奥妙。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我们若能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静下心来,世间的一切烦恼与忧愁也将烟消云散。
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心境,顺其自然,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来面对人生,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顺其自然者,当成大器。这正是王阳明所推崇的“狂而不狷”的修身养性之道。
我心光明,同流世俗不合污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死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回顾他的一生,少年时便立下大志,勤读诗书。初入仕途被人陷害,贬谪龙场三年,饱尝人间之苦,身心俱受打击,却也在此悟道,受用一生。而后频频得志,名震天下,桃李满布天下。王阳明的一生波折与荣誉共生,他认为自己这一生不愧对百姓,不愧对国家,了无遗憾。
王阳明能够如此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的一生虽同流世俗但并没有合污,是因为他一直在辛勤地付出,一直在为百姓和国家鞠躬尽瘁,真正实现他“狂而不狷”的狂者胸次。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说,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通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对待善良的君子,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严并用。
身处污浊环境中时,我们如果能保持“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操守,能从容淡定、不失自我便不需急于撇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是真正的狂者胸次:同流世俗而不合污。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孙叔敖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孤丘老人感到很满意,于是走了。
孙叔敖按照自己说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气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回答说:“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是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随顺自然,悠闲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肩吾对他的话很钦佩。
孙叔敖没有被免职和复职的风波扰乱心绪,他始终保持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淡然心境。为人处世,我们确实需要一颗方正的心。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但若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虽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时候只能换来屈原式的含恨离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郁不得志。与之相较,同流世俗而不合污,周旋尘境而不流俗或许是更加明智的选择。这是推崇“狂者胸次”的王阳明所认可的修身之道。
人常戚戚”,苏轼是君子,当然能够坦荡荡了。而要做到坦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应努力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踏踏实实地睡觉。
在现实生活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攻击性恶意伤害行为。俗语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所能够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而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王阳明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如出一辙。
用坦然的心态来应对诽谤,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这是我们从圣人思想中撷取的智慧之花,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这才是拥有圣人智慧的表现。
当下最大:饥来吃饭倦来眠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它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王阳明的一个朋友曾经对他感叹道:“内心萌发私意的时候,我的心里明明很清楚,只是不能够马上把它剔除掉。”
王阳明引导朋友说:“私欲萌发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这是你立命的根本;而当下就能立刻把私欲消除,就是立命的功夫。”由此可见,王阳明深知当下的力量,认为把握住当下的每分每秒,就已经是“致良知”了。
如何把握当下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认认真真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候上学,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上班的时候上班,不刻意去追寻日常琐事背后的根源。若能做到这些,你自然能远离烦恼,为生活增添欢乐。总之,正在做的事情,正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都是眼下最重要的。
一天,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参禅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禅师,您也要用功参禅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的确,认认真真地干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用功。认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是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能够把握住当下,自然能认认真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仔仔细细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
正如小树一样,你看不到它如何成长,但是它没有一刻不处于成长变化中,假如它有一秒钟不成长或不变化,那么第二秒、第三秒乃至永远都不会成长或变化。
由此可见,当下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阶梯,当下的每一步都重要于昨日、明日,因而我们应更加看重脚下,看重头顶的晴空。要知道,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饿了吃饭,渴了饮茶,不为昨天的事犯愁和追悔。按照王阳明说的“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下一刻还要为上一刻的过失烦恼,使人生一直处在为过去烦恼的痛苦之中。
顺其自然,不做超出条件的事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竹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人而不自得矣’。”
弟子陆澄问道:“孔子的弟子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从政,公西赤想从事礼乐,多少都还有实际价值。曾晳所说像是闹着玩的,孔子却很赞赏他,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回答说:“这是因为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的志向都有点主观猜测、武断绝对,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执着于一个方面,能做这未必能做那。曾晳的志向却没有这两种倾向,只是‘顺其自然行事,不做超出条件的事,身处夷狄,就做在夷狄能行之事;身处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中能行之事,因时因地制宜,这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怡然自得’。”这其实也是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地生活,即不要做出超出自身条件的事来,以免招致失败和痛苦。
人生百年,能够完全顺着自己的想法而来的事情不多,所以先人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有些挫折、失败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唯一能使我们的心灵保持平静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强迫自己去做超出自身条件的事。
陶渊明曾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睿智之人是不会终日抱着忧虑而愁眉不展的。著名作家林清玄也说过:“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里喝的茶真好,今天虽然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白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豁达之人都会用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顺其自然地生活,人们才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遭遇的困难。
建设迪斯尼乐园时,迪斯尼先生为园中道路的设计大伤脑筋,所有征集来的设计方案都不尽如人意。迪斯尼先生无计可施,一气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开始营业了。几个星期过后,迪斯尼先生出国考察回来,看到园中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所有游乐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不觉大喜过望。他忙喊来负责此项工作的杰克,询问这个设计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师的手笔。杰克听后哈哈笑道:“哪来的大师呀,这些小径都是被游人踩出来的!”
努力追求,不得其道,顺其自然,反而浑然天成。生活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世间的一切。它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你越是挖空心思去追求一样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得偿所愿,而当你放下心中的执念,听从命运的召唤时,许多事情反而会水到渠成。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许多事情无法为人事所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运的机缘,充满着无限的奥妙。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我们若能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静下心来,世间的一切烦恼与忧愁也将烟消云散。
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心境,顺其自然,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来面对人生,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顺其自然者,当成大器。这正是王阳明所推崇的“狂而不狷”的修身养性之道。
我心光明,同流世俗不合污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死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回顾他的一生,少年时便立下大志,勤读诗书。初入仕途被人陷害,贬谪龙场三年,饱尝人间之苦,身心俱受打击,却也在此悟道,受用一生。而后频频得志,名震天下,桃李满布天下。王阳明的一生波折与荣誉共生,他认为自己这一生不愧对百姓,不愧对国家,了无遗憾。
王阳明能够如此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的一生虽同流世俗但并没有合污,是因为他一直在辛勤地付出,一直在为百姓和国家鞠躬尽瘁,真正实现他“狂而不狷”的狂者胸次。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说,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通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对待善良的君子,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严并用。
身处污浊环境中时,我们如果能保持“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操守,能从容淡定、不失自我便不需急于撇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是真正的狂者胸次:同流世俗而不合污。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孙叔敖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孤丘老人感到很满意,于是走了。
孙叔敖按照自己说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气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回答说:“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是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随顺自然,悠闲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肩吾对他的话很钦佩。
孙叔敖没有被免职和复职的风波扰乱心绪,他始终保持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淡然心境。为人处世,我们确实需要一颗方正的心。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但若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虽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时候只能换来屈原式的含恨离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郁不得志。与之相较,同流世俗而不合污,周旋尘境而不流俗或许是更加明智的选择。这是推崇“狂者胸次”的王阳明所认可的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