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book.com,我在古代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春意初发, 离徐闻止与沈霖离开永州已经过了一年有余,方长庚后来拜访沈赫时得知沈霖去年在去往京城的途中得了风寒,久卧病床不起, 至于会试自然就错过了。而徐闻止一向发挥稳定, 得中二甲第三, 又过了朝考, 如今任翰林院的庶吉士,不日就要回乡祭祖, 风光无匹。
本朝殿试一、二甲共取殿试前十名者, 前三名为一甲, 即状元、榜眼、探花, 后七名则为二甲, 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 至于三甲共三十人,赐名同进士以示区别。
其实这三等只意味着名次的前后, 最多就是入翰林难了些,对将来仕途却没有必然的影响。想那曾国藩还是同进士出身,最后依旧官至大学士,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只不过文人相轻, 读书人最看不透的偏偏就是名声, 多了一个“同”字,顿时就在这进士身份上撒了泥点, 反倒成为了士林中的笑话, 就是曾国藩到了六十岁也依旧对此耿耿于怀, 更别说普通人了。
对方长庚而言考虑这些还为时过早,但要依他的心意,自然是不想中三甲的。只是殿试录取人数实在太少,举国之内居然只有四十人能入选,他也不敢夸口能中前十,只能更加发奋苦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表哥,东西都装好了,我向庄里借了匹马,到山下再租个车驾,也能快点儿到家!”袁丰嘹亮的声音打断了方长庚的思绪,他放下手里的信起身,准备去奎文阁向徐修告辞。
这封信是王复托人送来的,除了诉说他在京城一年来发生的诸事,也提到他已经在京城西市买了二十亩地,已经在着手建房,待他一年半后去了京城,就能收到铺子的租金了。王复还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建十五至二十间房,二十亩地就是将近四百间房。有些作店面用,有些则供人租住,按照京城的物价算下来,一个月就有八十两租金收入,一年则将近千两,除去平时的维修费,请人收租的人工费,以及供奉上头的消耗,最多四五年就能收回成本,而房子的所有权还在他们手里,确实是一笔极好的买卖。
若是在京城买现成的宅子,还要合心意的,说什么也要五百两往上,寻常人一辈子都指望不上,因此大多租房子住,对于房子的要求自然也不会太高,他们所建的便是这种“经济适用房”。
至于利润分配,两人约定了三七分,方长庚三,王复七,对方长庚而言却省了许多功夫,不然必定要牺牲读书的时间,对他来说得不偿失。再者,他要考文举,若是被人知道私下做这种买卖定要为人不齿,但王复就不一样了,在名声上比他少受约束,能抛头露面与各方关系接洽,这也是方长庚当初支持王复的原因。
也容不得他不为此费心,京城开销极大,做了官员后便是服饰上的花费恐怕也要上百两,更不说打点上下关系,因此只要找到赚钱的机会,方长庚就不能放过。
怀着心事到了奎文阁,却被李伯告知徐修这两日总觉得胸闷气短,眼下正卧床休息,不方便见风——李伯就是数十年跟在徐修身边的老仆。
方长庚只好麻烦李伯入内禀告一声,随后便与牵马的袁丰一同下山。
回到云岭已经是第二天下午,方长庚一进村就有不少干完农活正要回家的村民围过来,纷纷感叹方长庚如今一点都不像村里出来的人,气派得不得了,听得袁丰露牙直笑,方长庚则在一旁故作羞涩地笑,对于村民们的热情有些难以招架。
路过田垄,方长庚却发现边上好几亩地都空着,显然是未事耕种的样子,不禁奇怪地皱了皱眉。
与他同行住村尾的叔伯方大年看着那几亩地,眉间的皱纹重得能夹死苍蝇:“去年种的蔬菜大丰收,本来全村都以为能多赚一些银钱,没想到太多了卖不出去,实在不忍心看着烂在地里,只好贱价运到府城去卖,最后还有一半没卖出去,今年索性都不种了,还能不用那么累。”
方长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因为他名下的地可以免交粮税,所以小李氏和方大山不用为了交粮种满鱼鳞册上要求的亩数。而且他的地大多就在县城,小李氏和方大山为了节省成本,只选了最近的两亩地种各类蔬菜供应酒楼,不止省下费用,自家种的蔬菜味道也好,是酒楼的一个招牌。至于粮食种起来费时费力,他家是不种的。... -->>
春意初发, 离徐闻止与沈霖离开永州已经过了一年有余,方长庚后来拜访沈赫时得知沈霖去年在去往京城的途中得了风寒,久卧病床不起, 至于会试自然就错过了。而徐闻止一向发挥稳定, 得中二甲第三, 又过了朝考, 如今任翰林院的庶吉士,不日就要回乡祭祖, 风光无匹。
本朝殿试一、二甲共取殿试前十名者, 前三名为一甲, 即状元、榜眼、探花, 后七名则为二甲, 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 至于三甲共三十人,赐名同进士以示区别。
其实这三等只意味着名次的前后, 最多就是入翰林难了些,对将来仕途却没有必然的影响。想那曾国藩还是同进士出身,最后依旧官至大学士,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只不过文人相轻, 读书人最看不透的偏偏就是名声, 多了一个“同”字,顿时就在这进士身份上撒了泥点, 反倒成为了士林中的笑话, 就是曾国藩到了六十岁也依旧对此耿耿于怀, 更别说普通人了。
对方长庚而言考虑这些还为时过早,但要依他的心意,自然是不想中三甲的。只是殿试录取人数实在太少,举国之内居然只有四十人能入选,他也不敢夸口能中前十,只能更加发奋苦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表哥,东西都装好了,我向庄里借了匹马,到山下再租个车驾,也能快点儿到家!”袁丰嘹亮的声音打断了方长庚的思绪,他放下手里的信起身,准备去奎文阁向徐修告辞。
这封信是王复托人送来的,除了诉说他在京城一年来发生的诸事,也提到他已经在京城西市买了二十亩地,已经在着手建房,待他一年半后去了京城,就能收到铺子的租金了。王复还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建十五至二十间房,二十亩地就是将近四百间房。有些作店面用,有些则供人租住,按照京城的物价算下来,一个月就有八十两租金收入,一年则将近千两,除去平时的维修费,请人收租的人工费,以及供奉上头的消耗,最多四五年就能收回成本,而房子的所有权还在他们手里,确实是一笔极好的买卖。
若是在京城买现成的宅子,还要合心意的,说什么也要五百两往上,寻常人一辈子都指望不上,因此大多租房子住,对于房子的要求自然也不会太高,他们所建的便是这种“经济适用房”。
至于利润分配,两人约定了三七分,方长庚三,王复七,对方长庚而言却省了许多功夫,不然必定要牺牲读书的时间,对他来说得不偿失。再者,他要考文举,若是被人知道私下做这种买卖定要为人不齿,但王复就不一样了,在名声上比他少受约束,能抛头露面与各方关系接洽,这也是方长庚当初支持王复的原因。
也容不得他不为此费心,京城开销极大,做了官员后便是服饰上的花费恐怕也要上百两,更不说打点上下关系,因此只要找到赚钱的机会,方长庚就不能放过。
怀着心事到了奎文阁,却被李伯告知徐修这两日总觉得胸闷气短,眼下正卧床休息,不方便见风——李伯就是数十年跟在徐修身边的老仆。
方长庚只好麻烦李伯入内禀告一声,随后便与牵马的袁丰一同下山。
回到云岭已经是第二天下午,方长庚一进村就有不少干完农活正要回家的村民围过来,纷纷感叹方长庚如今一点都不像村里出来的人,气派得不得了,听得袁丰露牙直笑,方长庚则在一旁故作羞涩地笑,对于村民们的热情有些难以招架。
路过田垄,方长庚却发现边上好几亩地都空着,显然是未事耕种的样子,不禁奇怪地皱了皱眉。
与他同行住村尾的叔伯方大年看着那几亩地,眉间的皱纹重得能夹死苍蝇:“去年种的蔬菜大丰收,本来全村都以为能多赚一些银钱,没想到太多了卖不出去,实在不忍心看着烂在地里,只好贱价运到府城去卖,最后还有一半没卖出去,今年索性都不种了,还能不用那么累。”
方长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因为他名下的地可以免交粮税,所以小李氏和方大山不用为了交粮种满鱼鳞册上要求的亩数。而且他的地大多就在县城,小李氏和方大山为了节省成本,只选了最近的两亩地种各类蔬菜供应酒楼,不止省下费用,自家种的蔬菜味道也好,是酒楼的一个招牌。至于粮食种起来费时费力,他家是不种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