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去哪儿了?”
“南海泛舟。”
“这么夜了,怎么?”李世民真急了,掉转身子,再不去看刘公公难看的笑脸,匆匆地往南海池赶去。
山光早已西落,冷月渐上东坡。若在往日,李世民该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展卷研读《吕氏春秋》或是战国的策赋;该是在暧屋衿被之中,怀抱佳人消魂痛快;该是在华屋酒楼,与几位臣僚把酒畅谈,评古论今……而现在,他却要去做那样龌龊的事情。唉,跟随父王太原起兵事,自己还不到十七岁,便做了将军。他东征西战,叱咤风云,虽说也苦,也险,也有失败的时候,可从来都是昂起高贵的头颅,显示出冲天的豪气,从未有过半点胆怯,更无半点退却之意。
现在,踏着朦胧的月色,行走在皇宫到南海池的路上,李世民真有点胆怯,想不去了。这种念头刚在脑海中闪出,他便倏地止住了脚步。他们,可都是我的亲兄弟啊!我这一去见了父皇,就再无回头的路可走了!他对自己说,仰头苍天,闭上了眼睛。他分明地看到一场撕杀,他与他的大哥,还有四弟,各人都挥舞着利剑,拼命地相互砍杀。之后,他的大哥,他的四弟,都倒在血泊里。我不能这样!不能这样!他对自己说,但立刻又问自己:如果我不这么做,难道就让他们俩人,把利剑插进我的胸膛?!
不行!这绝对不行!我还这么年轻,无论是智慧和功勋,都无人能及,我有责任把大唐帝国,带向欣欣向荣。罢了,只能这样,我别无选择。更何况,他们眼下的力量远远地超过我李世民,如果我败在他们手里,自然无怨无悔,他们败在我手里,更说明他们不及我行。那么,今后的皇位,自然该是我的。什么长幼有序?不对!天下应该是贤能者居之。倘若我比他们有能力,我比他们更行,就应该得到今后的皇位。
既然如此,李建成、李元吉,我们就来比一比,比一比谁更行,比一比谁的宝剑更锋利。这一切,或许都是命,是上天注定我们兄弟之间要比一比的。
这么想着,李世民睁开了眼睛,缓慢而冷冷地浏览着苍天,浏览着周边的山峦,目光终于落回了脚下的小径。
“我只能这么做,大哥、四弟,这一切都是命!不要怪我李世民!”秦王喃喃地自语着,迈开大步,朝南海池走去。
1
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了八年的李渊,差不多完全淡化了普通百姓心中那个“家”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李渊的家,就是全天下。普天之下,处处都是他的家。哪里快乐惬意,就在哪里住下。久而久之,李渊已经习惯四海为家了。如今水中舟上快乐,李渊不想去皇宫中的后院鼾睡。是啊,无论到哪里,都是佳人美食相伴,可皇宫中的后院,哪里有在湖上的舟里新鲜的气息?李渊在舟上用过晚餐,由两个丽人扶着,走上船弦,凭栏眺望池中的景色,正开口想说句什么,有人来报:
“秦王求见!”
“秦王!”李渊有些儿吃惊,扭头看看两位佳人。
“这么夜了,让他明日来见?”尹妃问他。
“不,现在就让他来见朕。”
李世民走上船来,恭恭敬敬地给父皇行过大礼,说:“儿臣有事禀告父皇。”
“起来说。”李渊说完面带微笑,直瞅着秦王,那目光分明在催促说:“什么事,快说。”
李世民知道父皇目光里的意思,却把头低了下来,但很快又重新抬起,一双有些无奈的眼睛,望望父皇,又瞅瞅他的两个爱妃,分明是请求父皇让她们离开。李渊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但还是不吭声,面上的微笑淡了许多,双目还是瞅着秦王不放。
“儿臣有要事禀告父皇。”李世民重复着,只是加了个字,而且把加了的这个“要”字说得特别重。
李渊听了,心里不太高兴,可眼前是自己的儿子,又这么坚持,他也只能让步了,朝尹、张二妃一使眼色,俩丽人也不高兴地看一眼李世民,缓缓地离开。
“父皇,儿臣本来也准备休息,可宫中魏人来报告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儿臣这才急忙赶来禀告父皇。”
“什么事情?”
“父皇听了,可不要生气。”
“快说!”
“魏人说张妃与尹妃同太子与齐王关系暧昧!”
“胡说!”
“儿臣当时听了也这么训斥魏人,可他说有凭有证,还可与他们当面对质。”
“他有凭有据?敢当面对质?”
“是,魏人是这么对儿臣说的。”
“这四个畜牲,他们竟敢做出这种事情?”李渊咬牙切齿地说。
“儿臣不愿意相信,所以来禀告父皇,一切由父皇定夺。”
“这事还有谁知道?”李渊压低声音问道。
“除了魏人,就是父皇与儿臣。”
“魏人没对任何人提起?”
“没有。”
“他现在何处?”
“被我留在府中。”
“好,明天一早,你就带魏人来宫中,朕令太子与齐王也来,让他们三人六面,当庭对质。”
“儿臣遵旨。只是玉泉宫接风一事……”
“让朕来替他们‘接风’好了。”
“儿臣知道了。”
“你去吧,我累了。”李渊疲惫地说。
“请父皇保重龙体,不要为他们气坏身体。”
“你去吧。”李渊说完闭上眼睛。
李世民看了看他的父皇,转身匆匆离去。
10、
昨日下过雨,今晨又下雨,只是比昨日的雨更猛更急。齐王府里华丽如画,飞起的檐角,结实气派的朱门,更有那精雕细刻的窗棂,都显示出主人的高贵与大气。
天还没有亮,李元吉就醒来了,他是被一个噩梦给惊醒的。他对准二哥李世民刺了一剑,眼睁睁地看着利剑深深地插进李世民的胸膛,却不见世民倒下,反而在哈哈大笑。李元吉惊疑不已,突然感到自己的心在痛,越来越痛,痛得胸口都裂开了,流出鲜红的血……李元吉捂着胸口醒来,大吃一惊:莫不是,这一次我又不能赢?!
近些年来,李元吉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但这并不说明他不行。其实,李元吉从小就非常勇敢、聪明而又肯努力,只不过他的两位哥哥都太杰出,以至于他只能淹没在他们的辉煌里。大哥李建成,比元吉大14岁,二哥李世民,比元吉大4岁。李渊太原起兵时,元吉才1岁。这样的年纪,又没有半点从政从军的经验,竟要他接受留守太原的重任。这重任对他来说,实在太重、太重。可这时的李渊,就只信他的儿子,政权、兵权当然也只能交给他的儿子。于是,元吉第一次主持军政大权,就吃了让人不耻的败仗。他看到强敌压城,自己又不想死,就留下老弱的士卒守城,自己则带着主力,悄悄地逃回长安。有了这一次耻辱,元吉再也抬不起头来。在以后唐帝国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元吉参加了不少次战斗,可都是在他过于杰出的二哥李世民的影子下进行的。他独立指挥,仅仅只有几次的战斗,偏偏都以失败告终。或许是他确实比不上他的两位哥哥,或许是他年纪确实小了一些。太多的失败最能打击人的自信,特别是对于还是小青年的王子李元吉。这使得李元吉常常会怀疑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否能赢。因为那个梦,因为这份怀疑,李元吉幽灵般地在窗前站了很久很久。(未完待续)
“去哪儿了?”
“南海泛舟。”
“这么夜了,怎么?”李世民真急了,掉转身子,再不去看刘公公难看的笑脸,匆匆地往南海池赶去。
山光早已西落,冷月渐上东坡。若在往日,李世民该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展卷研读《吕氏春秋》或是战国的策赋;该是在暧屋衿被之中,怀抱佳人消魂痛快;该是在华屋酒楼,与几位臣僚把酒畅谈,评古论今……而现在,他却要去做那样龌龊的事情。唉,跟随父王太原起兵事,自己还不到十七岁,便做了将军。他东征西战,叱咤风云,虽说也苦,也险,也有失败的时候,可从来都是昂起高贵的头颅,显示出冲天的豪气,从未有过半点胆怯,更无半点退却之意。
现在,踏着朦胧的月色,行走在皇宫到南海池的路上,李世民真有点胆怯,想不去了。这种念头刚在脑海中闪出,他便倏地止住了脚步。他们,可都是我的亲兄弟啊!我这一去见了父皇,就再无回头的路可走了!他对自己说,仰头苍天,闭上了眼睛。他分明地看到一场撕杀,他与他的大哥,还有四弟,各人都挥舞着利剑,拼命地相互砍杀。之后,他的大哥,他的四弟,都倒在血泊里。我不能这样!不能这样!他对自己说,但立刻又问自己:如果我不这么做,难道就让他们俩人,把利剑插进我的胸膛?!
不行!这绝对不行!我还这么年轻,无论是智慧和功勋,都无人能及,我有责任把大唐帝国,带向欣欣向荣。罢了,只能这样,我别无选择。更何况,他们眼下的力量远远地超过我李世民,如果我败在他们手里,自然无怨无悔,他们败在我手里,更说明他们不及我行。那么,今后的皇位,自然该是我的。什么长幼有序?不对!天下应该是贤能者居之。倘若我比他们有能力,我比他们更行,就应该得到今后的皇位。
既然如此,李建成、李元吉,我们就来比一比,比一比谁更行,比一比谁的宝剑更锋利。这一切,或许都是命,是上天注定我们兄弟之间要比一比的。
这么想着,李世民睁开了眼睛,缓慢而冷冷地浏览着苍天,浏览着周边的山峦,目光终于落回了脚下的小径。
“我只能这么做,大哥、四弟,这一切都是命!不要怪我李世民!”秦王喃喃地自语着,迈开大步,朝南海池走去。
1
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了八年的李渊,差不多完全淡化了普通百姓心中那个“家”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李渊的家,就是全天下。普天之下,处处都是他的家。哪里快乐惬意,就在哪里住下。久而久之,李渊已经习惯四海为家了。如今水中舟上快乐,李渊不想去皇宫中的后院鼾睡。是啊,无论到哪里,都是佳人美食相伴,可皇宫中的后院,哪里有在湖上的舟里新鲜的气息?李渊在舟上用过晚餐,由两个丽人扶着,走上船弦,凭栏眺望池中的景色,正开口想说句什么,有人来报:
“秦王求见!”
“秦王!”李渊有些儿吃惊,扭头看看两位佳人。
“这么夜了,让他明日来见?”尹妃问他。
“不,现在就让他来见朕。”
李世民走上船来,恭恭敬敬地给父皇行过大礼,说:“儿臣有事禀告父皇。”
“起来说。”李渊说完面带微笑,直瞅着秦王,那目光分明在催促说:“什么事,快说。”
李世民知道父皇目光里的意思,却把头低了下来,但很快又重新抬起,一双有些无奈的眼睛,望望父皇,又瞅瞅他的两个爱妃,分明是请求父皇让她们离开。李渊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但还是不吭声,面上的微笑淡了许多,双目还是瞅着秦王不放。
“儿臣有要事禀告父皇。”李世民重复着,只是加了个字,而且把加了的这个“要”字说得特别重。
李渊听了,心里不太高兴,可眼前是自己的儿子,又这么坚持,他也只能让步了,朝尹、张二妃一使眼色,俩丽人也不高兴地看一眼李世民,缓缓地离开。
“父皇,儿臣本来也准备休息,可宫中魏人来报告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儿臣这才急忙赶来禀告父皇。”
“什么事情?”
“父皇听了,可不要生气。”
“快说!”
“魏人说张妃与尹妃同太子与齐王关系暧昧!”
“胡说!”
“儿臣当时听了也这么训斥魏人,可他说有凭有证,还可与他们当面对质。”
“他有凭有据?敢当面对质?”
“是,魏人是这么对儿臣说的。”
“这四个畜牲,他们竟敢做出这种事情?”李渊咬牙切齿地说。
“儿臣不愿意相信,所以来禀告父皇,一切由父皇定夺。”
“这事还有谁知道?”李渊压低声音问道。
“除了魏人,就是父皇与儿臣。”
“魏人没对任何人提起?”
“没有。”
“他现在何处?”
“被我留在府中。”
“好,明天一早,你就带魏人来宫中,朕令太子与齐王也来,让他们三人六面,当庭对质。”
“儿臣遵旨。只是玉泉宫接风一事……”
“让朕来替他们‘接风’好了。”
“儿臣知道了。”
“你去吧,我累了。”李渊疲惫地说。
“请父皇保重龙体,不要为他们气坏身体。”
“你去吧。”李渊说完闭上眼睛。
李世民看了看他的父皇,转身匆匆离去。
10、
昨日下过雨,今晨又下雨,只是比昨日的雨更猛更急。齐王府里华丽如画,飞起的檐角,结实气派的朱门,更有那精雕细刻的窗棂,都显示出主人的高贵与大气。
天还没有亮,李元吉就醒来了,他是被一个噩梦给惊醒的。他对准二哥李世民刺了一剑,眼睁睁地看着利剑深深地插进李世民的胸膛,却不见世民倒下,反而在哈哈大笑。李元吉惊疑不已,突然感到自己的心在痛,越来越痛,痛得胸口都裂开了,流出鲜红的血……李元吉捂着胸口醒来,大吃一惊:莫不是,这一次我又不能赢?!
近些年来,李元吉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但这并不说明他不行。其实,李元吉从小就非常勇敢、聪明而又肯努力,只不过他的两位哥哥都太杰出,以至于他只能淹没在他们的辉煌里。大哥李建成,比元吉大14岁,二哥李世民,比元吉大4岁。李渊太原起兵时,元吉才1岁。这样的年纪,又没有半点从政从军的经验,竟要他接受留守太原的重任。这重任对他来说,实在太重、太重。可这时的李渊,就只信他的儿子,政权、兵权当然也只能交给他的儿子。于是,元吉第一次主持军政大权,就吃了让人不耻的败仗。他看到强敌压城,自己又不想死,就留下老弱的士卒守城,自己则带着主力,悄悄地逃回长安。有了这一次耻辱,元吉再也抬不起头来。在以后唐帝国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元吉参加了不少次战斗,可都是在他过于杰出的二哥李世民的影子下进行的。他独立指挥,仅仅只有几次的战斗,偏偏都以失败告终。或许是他确实比不上他的两位哥哥,或许是他年纪确实小了一些。太多的失败最能打击人的自信,特别是对于还是小青年的王子李元吉。这使得李元吉常常会怀疑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否能赢。因为那个梦,因为这份怀疑,李元吉幽灵般地在窗前站了很久很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