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李逵的逆袭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得不说,聪明绝顶的李清臣坐蜡了。
范冲和李逵,都是他需要打击的对象。范冲就不说了,元祐六年,在外流落了多年的李清臣,作为有拥立之功的神宗重臣,被当时的宰相吕公著和御史中丞刘挚想起来,有过将李清臣从地方上从调入朝堂,担任吏部尚书的打算。
但是最终被个贱人破坏了,当然,这个贱人就是范祖禹,这位当时担任给事中,属于位卑权重的角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范祖禹开启了人生中疯狂的吐槽模式。
这位大人在奏折中写到:“臣观清臣所为,韩琦生则附之,韩琦死则背之;韩降成则随之,败则毁之,进退反复,无非为利。既召而使之,将有复用之势,失天下之望。”
这话就差没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骂李清臣是个——反复小人。
仅凭这句话,李清臣就恨不得咬死范祖禹这魂淡,自己还是范祖禹的前辈。论资历,李清臣的资历绝对高,和范纯仁是一个辈分的科场前辈,这厮不敬就算了,还造谣污蔑他的品行。读书人就靠着这点品行当遮羞布过日子,范祖禹硬是跳过来将他这块遮羞布给扯了,李清臣能不想着和他拼命?
等到范祖禹中进士的时候,李清臣早就是朝堂高官了。
这主要是他中进士的时间早,第一次参加省试的时候只有十四岁,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被取。之后没几年,就进士及第了。
论能力,他因为文章写得好,主要所有的文章都是神宗皇帝最希望看到的文章,而且文笔大气磅礴,却不失抑扬顿挫,可以说他是神宗朝,庙堂上的第一笔杆子,他的文章还都是让神宗眼前一亮,附和自己心意的文章,李清臣的官运自然亨通,被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时期范祖禹,还跟着司马光在洛阳写《资治通鉴》连个正儿八经的官身都没有。
表面上看,李清臣似乎是个靠着文章媚上的小人。
但真要是没有任何能力,王安石会用李清臣?
神宗时期的官制改革轰轰烈烈,而执掌官制改革的人就是李清臣。
这位的才能是被不少人认可的,同时人品也很差。他还是韩家的女婿,主婚人还是韩琦,竟然两次背叛韩家,让人不齿。
但不齿是不齿,能够当面说出来的,也就是范祖禹了。他们俩个也很神奇,范祖禹认为李清臣是小人,但李清臣笃信范祖禹是司马光的走狗,都不咋地,却要互相伤害。
当然,范祖禹是绝对不会在意,甚至多半已经忘记了他和李清臣的过节了。在他做给事中的时候,被他喷过的神宗重臣多了去了,李清臣算哪根葱?他在变法派中的地位比不上章惇、吕惠卿,甚至连蔡卞在变法派中的身份都要比他高不少。
在范祖禹眼中,李清臣就是一条变法派中的杂鱼。她不过是站在岸上,往水里丢快石头,砸死了李清臣算这厮运气不好,要是波及了李清臣,爷是给事中,爷们要给你穿小鞋,你还敢跳?
至于李清臣为什么会和苏辙过不去,主要是他想要取代苏辙的副相官职。因为章惇被历史上更早的执掌了宰府,范纯仁刻意的退让,让李清臣失去了最佳入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机会。说起来,苏辙的中书侍郎的官职,还是李清臣当年设计出来的,在神宗以前,中书侍郎的官职可是没有的,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增设中书门下侍郎,是因为当初神宗皇帝想要分走一部分宰相的权力,才设立了中书和门下的侍郎,而建议者就是李清臣。
同时,参知政事这个官职也在元丰该制时期被废除了,在此之前,虽然参知政事是执政官之首,但官职是副相,地位稍稍不及宰相。不过之前参知政事的身份有一点很特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轮流执掌朝堂的大印。
职权不明,在神宗之前的大宋朝堂经常发生。
有时候,宰相要用印,不得不求到副相官职的参知政事。这虽然有官职上互相牵制,避免一家独大的威胁,但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朝廷办事速度底下,底下官员不知道该听谁的。
原先官职上的互相牵制的自然是为了使权力不会集中在单独一个重臣身上,但神宗开始变法之后,就发现这样的弊端让朝堂出现了互相推诿的弊端,导致很多新法在朝堂就被拦住了,无法实行下去。李清臣以翰林学士知制诏的身份改革官职,在短时间内,就将朝堂的事情办妥帖了,可以说,他的能力不差。至少要比骂他反复小人的范祖禹强不是一星半点。
但因为人品不好,还是皇帝宠臣晋升太快,却被同僚忽视了他的办事能力。说白了,就是嫉妒他飞黄腾达和好运。
另外再说一句,李清臣和苏轼的关系曾经很好,他们经常会用诗文来互相问候,这一直持续到元祐初年。
就资历来说,李清臣担任省试主考官,几乎是一种补偿而已。他也深知,自己肯定会升迁。在殿试之前就会有一次大的升迁。
副相。
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二十年前就做过翰林学士了。
但副相和副相也不是不同的,是中书侍郎,还是门下侍郎,或者是尚书左右丞?
中书侍郎掌管两个衙门:知谏院、通进司。
这两个衙门都是庙堂上的利害衙门,而且要比其他衙门都要重要的多。通进司,首官是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尚书省六部与各寺、监等官署奏牍,摘录要点进呈,得批示后,颁布于外。
另外一个知谏院就更重要了,首官是御史中丞,也就是俗称的台谏。
控制了这两个衙门,也就是等于控制了所有官员的言舌。甚至中书侍郎可以让皇帝只看到他想要让皇帝看到的国家大事。这显然不仅仅是副相的野心了,李清臣想着用中书侍郎为跳板,直接和章惇争夺宰相的位子。即便章惇如今已经坐在了宰相之位上,但只要李清臣进为中书侍郎,那么他就不会输。比资历,他可要比章惇资历深厚的多。苏辙也是他的后辈。
而且,一旦相位空缺,中书侍郎代宰相之责,只要运作得当,暂代也能成为常设。
做官怎么可能没有一点野心,李清臣宦海四十年,要不是做官太早,他的资历都够致仕高老了。如果说他如今还没有想做宰相的心思,连他自己都不信。
>
不得不说,聪明绝顶的李清臣坐蜡了。
范冲和李逵,都是他需要打击的对象。范冲就不说了,元祐六年,在外流落了多年的李清臣,作为有拥立之功的神宗重臣,被当时的宰相吕公著和御史中丞刘挚想起来,有过将李清臣从地方上从调入朝堂,担任吏部尚书的打算。
但是最终被个贱人破坏了,当然,这个贱人就是范祖禹,这位当时担任给事中,属于位卑权重的角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范祖禹开启了人生中疯狂的吐槽模式。
这位大人在奏折中写到:“臣观清臣所为,韩琦生则附之,韩琦死则背之;韩降成则随之,败则毁之,进退反复,无非为利。既召而使之,将有复用之势,失天下之望。”
这话就差没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骂李清臣是个——反复小人。
仅凭这句话,李清臣就恨不得咬死范祖禹这魂淡,自己还是范祖禹的前辈。论资历,李清臣的资历绝对高,和范纯仁是一个辈分的科场前辈,这厮不敬就算了,还造谣污蔑他的品行。读书人就靠着这点品行当遮羞布过日子,范祖禹硬是跳过来将他这块遮羞布给扯了,李清臣能不想着和他拼命?
等到范祖禹中进士的时候,李清臣早就是朝堂高官了。
这主要是他中进士的时间早,第一次参加省试的时候只有十四岁,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被取。之后没几年,就进士及第了。
论能力,他因为文章写得好,主要所有的文章都是神宗皇帝最希望看到的文章,而且文笔大气磅礴,却不失抑扬顿挫,可以说他是神宗朝,庙堂上的第一笔杆子,他的文章还都是让神宗眼前一亮,附和自己心意的文章,李清臣的官运自然亨通,被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时期范祖禹,还跟着司马光在洛阳写《资治通鉴》连个正儿八经的官身都没有。
表面上看,李清臣似乎是个靠着文章媚上的小人。
但真要是没有任何能力,王安石会用李清臣?
神宗时期的官制改革轰轰烈烈,而执掌官制改革的人就是李清臣。
这位的才能是被不少人认可的,同时人品也很差。他还是韩家的女婿,主婚人还是韩琦,竟然两次背叛韩家,让人不齿。
但不齿是不齿,能够当面说出来的,也就是范祖禹了。他们俩个也很神奇,范祖禹认为李清臣是小人,但李清臣笃信范祖禹是司马光的走狗,都不咋地,却要互相伤害。
当然,范祖禹是绝对不会在意,甚至多半已经忘记了他和李清臣的过节了。在他做给事中的时候,被他喷过的神宗重臣多了去了,李清臣算哪根葱?他在变法派中的地位比不上章惇、吕惠卿,甚至连蔡卞在变法派中的身份都要比他高不少。
在范祖禹眼中,李清臣就是一条变法派中的杂鱼。她不过是站在岸上,往水里丢快石头,砸死了李清臣算这厮运气不好,要是波及了李清臣,爷是给事中,爷们要给你穿小鞋,你还敢跳?
至于李清臣为什么会和苏辙过不去,主要是他想要取代苏辙的副相官职。因为章惇被历史上更早的执掌了宰府,范纯仁刻意的退让,让李清臣失去了最佳入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机会。说起来,苏辙的中书侍郎的官职,还是李清臣当年设计出来的,在神宗以前,中书侍郎的官职可是没有的,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增设中书门下侍郎,是因为当初神宗皇帝想要分走一部分宰相的权力,才设立了中书和门下的侍郎,而建议者就是李清臣。
同时,参知政事这个官职也在元丰该制时期被废除了,在此之前,虽然参知政事是执政官之首,但官职是副相,地位稍稍不及宰相。不过之前参知政事的身份有一点很特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轮流执掌朝堂的大印。
职权不明,在神宗之前的大宋朝堂经常发生。
有时候,宰相要用印,不得不求到副相官职的参知政事。这虽然有官职上互相牵制,避免一家独大的威胁,但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朝廷办事速度底下,底下官员不知道该听谁的。
原先官职上的互相牵制的自然是为了使权力不会集中在单独一个重臣身上,但神宗开始变法之后,就发现这样的弊端让朝堂出现了互相推诿的弊端,导致很多新法在朝堂就被拦住了,无法实行下去。李清臣以翰林学士知制诏的身份改革官职,在短时间内,就将朝堂的事情办妥帖了,可以说,他的能力不差。至少要比骂他反复小人的范祖禹强不是一星半点。
但因为人品不好,还是皇帝宠臣晋升太快,却被同僚忽视了他的办事能力。说白了,就是嫉妒他飞黄腾达和好运。
另外再说一句,李清臣和苏轼的关系曾经很好,他们经常会用诗文来互相问候,这一直持续到元祐初年。
就资历来说,李清臣担任省试主考官,几乎是一种补偿而已。他也深知,自己肯定会升迁。在殿试之前就会有一次大的升迁。
副相。
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二十年前就做过翰林学士了。
但副相和副相也不是不同的,是中书侍郎,还是门下侍郎,或者是尚书左右丞?
中书侍郎掌管两个衙门:知谏院、通进司。
这两个衙门都是庙堂上的利害衙门,而且要比其他衙门都要重要的多。通进司,首官是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尚书省六部与各寺、监等官署奏牍,摘录要点进呈,得批示后,颁布于外。
另外一个知谏院就更重要了,首官是御史中丞,也就是俗称的台谏。
控制了这两个衙门,也就是等于控制了所有官员的言舌。甚至中书侍郎可以让皇帝只看到他想要让皇帝看到的国家大事。这显然不仅仅是副相的野心了,李清臣想着用中书侍郎为跳板,直接和章惇争夺宰相的位子。即便章惇如今已经坐在了宰相之位上,但只要李清臣进为中书侍郎,那么他就不会输。比资历,他可要比章惇资历深厚的多。苏辙也是他的后辈。
而且,一旦相位空缺,中书侍郎代宰相之责,只要运作得当,暂代也能成为常设。
做官怎么可能没有一点野心,李清臣宦海四十年,要不是做官太早,他的资历都够致仕高老了。如果说他如今还没有想做宰相的心思,连他自己都不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