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历史上,更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宰相,那就是削尖脑袋,巩固个人权位,却不惜残害同僚,阻挠他人崭露头角。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执政19年,使唐帝国走向灾难的深渊。史称李林甫“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言其阴谋诡计深沉),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宰)相若(张)九龄、李适之皆遭逐。至杨慎矜、张瑄、卢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诛。以王鉷、吉温、罗希奭为爪牙,数兴大狱,衣冠(之士)为累息。适之子霅尝盛具召宾客,畏林甫,乃终日无一人往者。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滑,无能逃其术者。”其阴狠毒辣如此。为了杜绝边将入相之路,李林甫还建议玄宗凡边镇将帅都由“胡人”担任,致使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辖区广大,财源丰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此后,杨国忠继承李林甫衣钵,忌才害能,把矛头指向安禄山,激起安禄山迅速叛变。战事起后,又逼害抗敌将领高仙芝、哥舒翰等,致使安禄山大军入京,唐玄宗仓皇出逃。李林甫、杨国忠培养出来的一群官僚纷纷叛变投敌,包括宰相陈希烈、玄宗婿张垍等人,而担当抗敌重任、挽救唐室危亡的全是被遗弃散居各地的英雄豪杰。
上有昏君,下必有邪臣。唐德宗李适信任的宰相卢杞,大得李林甫真传,除了阴谋害人之外,又多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手段。德宗祖父肃宗时期的宰臣李揆,复出为礼部尚书,卢杞唯恐其再被起用为宰相,于是建议德宗命他为吐蕃会盟使,以七十余岁的老翁出使荒寒险恶之地,死于途中。颜真卿德高望重,卢杞为除去这颗眼中钉,建议命他深入敌境,说服叛臣李希烈,终死于叛臣之手。卢杞执政,激起“泾原兵变”,德宗外逃奉天。李怀光镇压叛臣立功,卢杞又挑拨李怀光与皇帝不和,致使李怀光也随而叛变,德宗又南逃汉中。因众怨沸腾,德宗不得已免去卢杞的相位,将其远贬澧州(今湖南澧县),死于贬所,但德宗对他仍旧思念不已。昏君在上,大乱不可遏止。
四、坚定、沉着、果断——人心之所系
宰相是一国执政者,办事要有主见,不能随风倒,如果坚信是正确的,就要行之不疑。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子产执政。公元前525年,天空出现彗星,鲁国管理天象的官员预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发生大火。郑国主管祭祀的官员裨社声称,如果让他用瓘、斝、玉瓒作祭神器具,就可以避免火灾。按照礼制,这些祭具,裨社是不能使用的,因而遭到子产的拒绝。次年夏天,宋、卫、陈、郑诸国果然大火,子产镇定自若,积极安排各路人员扑救大火,维持治安,疏散人口,保护宗庙社稷,安排外国使节的去留,登记受灾家室,免赋役、供器材,事务井井有条,渡过了难关。此时,裨社又发表高论:如果不让他用瓘、斝、玉瓒祭神,郑国还要大火。郑国的民众受其蛊惑,也要求起用瓘、斝、玉瓒祭神。郑国大臣游吉也说:“国宝本来是用做保护民众的,大火烧及国都,国家危亡,既然瓘、斝、玉瓒可以救亡,何必爱惜!”但是子产不信邪,他说:“天道远,人道迩。天道、人道各不相涉,何以能从天道预知人道,偶尔言中,不足凭信。”坚决拒绝裨社的请求。此后,郑国并没有再降大火,裨社的预言落空了。子产在“神”的威胁下、国人的舆论中、大臣的劝导下,丝毫不为所动,信念坚定,态度坚决,须要何等气魄!
唐玄宗开元初年,关东蝗虫大起,为了挽救禾苗,宰相姚崇下令灭蝗,派使四出,动员群众。当时迷信观念严重,认为天灾不可抗拒,朝臣纷纷反对。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表宣称:“蝗灾是皇天的惩罚,理应修德才能消除灾害,用火烧土埋,将会招致更大的灾害降临。”倪若水自恃资格,拒绝朝廷使臣入境。姚崇指令说:“古代的好太守,能使蝗不入境,而今你处蝗虫大起,是不是你缺少德行的缘故?”唐玄宗本人也十分动摇。另一位宰相卢怀慎也认为:“杀生太多,感伤和气,恐怕要招致天谴。”姚崇说:“如果因杀虫招致灾祸,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和你卢怀慎无关!”姚崇也不愧为一个有魄力的宰相。宰相要有力排众议的勇气。例如王安石坚持变法,敢于和祖宗法制、天变和人言诽谤相抗衡,这种精神是应该赞许的,至于成败利钝,又当别论。
坚持正确的政策,并非说一定要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相反,凡属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审慎从事,对部属虚怀若谷,不怕丢面子,失威信。三国蜀汉原有众臣签署文件发表个人意见... -->>
在历史上,更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宰相,那就是削尖脑袋,巩固个人权位,却不惜残害同僚,阻挠他人崭露头角。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执政19年,使唐帝国走向灾难的深渊。史称李林甫“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言其阴谋诡计深沉),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宰)相若(张)九龄、李适之皆遭逐。至杨慎矜、张瑄、卢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诛。以王鉷、吉温、罗希奭为爪牙,数兴大狱,衣冠(之士)为累息。适之子霅尝盛具召宾客,畏林甫,乃终日无一人往者。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滑,无能逃其术者。”其阴狠毒辣如此。为了杜绝边将入相之路,李林甫还建议玄宗凡边镇将帅都由“胡人”担任,致使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辖区广大,财源丰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此后,杨国忠继承李林甫衣钵,忌才害能,把矛头指向安禄山,激起安禄山迅速叛变。战事起后,又逼害抗敌将领高仙芝、哥舒翰等,致使安禄山大军入京,唐玄宗仓皇出逃。李林甫、杨国忠培养出来的一群官僚纷纷叛变投敌,包括宰相陈希烈、玄宗婿张垍等人,而担当抗敌重任、挽救唐室危亡的全是被遗弃散居各地的英雄豪杰。
上有昏君,下必有邪臣。唐德宗李适信任的宰相卢杞,大得李林甫真传,除了阴谋害人之外,又多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手段。德宗祖父肃宗时期的宰臣李揆,复出为礼部尚书,卢杞唯恐其再被起用为宰相,于是建议德宗命他为吐蕃会盟使,以七十余岁的老翁出使荒寒险恶之地,死于途中。颜真卿德高望重,卢杞为除去这颗眼中钉,建议命他深入敌境,说服叛臣李希烈,终死于叛臣之手。卢杞执政,激起“泾原兵变”,德宗外逃奉天。李怀光镇压叛臣立功,卢杞又挑拨李怀光与皇帝不和,致使李怀光也随而叛变,德宗又南逃汉中。因众怨沸腾,德宗不得已免去卢杞的相位,将其远贬澧州(今湖南澧县),死于贬所,但德宗对他仍旧思念不已。昏君在上,大乱不可遏止。
四、坚定、沉着、果断——人心之所系
宰相是一国执政者,办事要有主见,不能随风倒,如果坚信是正确的,就要行之不疑。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子产执政。公元前525年,天空出现彗星,鲁国管理天象的官员预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发生大火。郑国主管祭祀的官员裨社声称,如果让他用瓘、斝、玉瓒作祭神器具,就可以避免火灾。按照礼制,这些祭具,裨社是不能使用的,因而遭到子产的拒绝。次年夏天,宋、卫、陈、郑诸国果然大火,子产镇定自若,积极安排各路人员扑救大火,维持治安,疏散人口,保护宗庙社稷,安排外国使节的去留,登记受灾家室,免赋役、供器材,事务井井有条,渡过了难关。此时,裨社又发表高论:如果不让他用瓘、斝、玉瓒祭神,郑国还要大火。郑国的民众受其蛊惑,也要求起用瓘、斝、玉瓒祭神。郑国大臣游吉也说:“国宝本来是用做保护民众的,大火烧及国都,国家危亡,既然瓘、斝、玉瓒可以救亡,何必爱惜!”但是子产不信邪,他说:“天道远,人道迩。天道、人道各不相涉,何以能从天道预知人道,偶尔言中,不足凭信。”坚决拒绝裨社的请求。此后,郑国并没有再降大火,裨社的预言落空了。子产在“神”的威胁下、国人的舆论中、大臣的劝导下,丝毫不为所动,信念坚定,态度坚决,须要何等气魄!
唐玄宗开元初年,关东蝗虫大起,为了挽救禾苗,宰相姚崇下令灭蝗,派使四出,动员群众。当时迷信观念严重,认为天灾不可抗拒,朝臣纷纷反对。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表宣称:“蝗灾是皇天的惩罚,理应修德才能消除灾害,用火烧土埋,将会招致更大的灾害降临。”倪若水自恃资格,拒绝朝廷使臣入境。姚崇指令说:“古代的好太守,能使蝗不入境,而今你处蝗虫大起,是不是你缺少德行的缘故?”唐玄宗本人也十分动摇。另一位宰相卢怀慎也认为:“杀生太多,感伤和气,恐怕要招致天谴。”姚崇说:“如果因杀虫招致灾祸,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和你卢怀慎无关!”姚崇也不愧为一个有魄力的宰相。宰相要有力排众议的勇气。例如王安石坚持变法,敢于和祖宗法制、天变和人言诽谤相抗衡,这种精神是应该赞许的,至于成败利钝,又当别论。
坚持正确的政策,并非说一定要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相反,凡属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审慎从事,对部属虚怀若谷,不怕丢面子,失威信。三国蜀汉原有众臣签署文件发表个人意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