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陈染中短篇作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恶劣的人生的启蒙啊!一个小孩子在一个污浊的人性环境中成长,那么即使他长大成人,出国留洋到最文明的国度,西服革履温文尔雅的表层深处,依然会潜藏着不易察觉的童年的污浊烙印。
3.我怎么舍得由外人来说你呢
(2006-7-26)
连降几日大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的一些街道积水成河,个别地方居然不会游泳的人不敢出门。据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开着自己的车在回家的路上,开着开着,忽然就变成驾驶“私人潜水艇”了。
我很庆幸自己没赶上“潜水”!
这天傍晚时分,终于雨过天晴,浓郁的草木汁液夹裹着泥土的清香从窗口涌入房间,久违的艳丽彩虹居然诱人地挂在天边一角。我走出家门,路面上散碎的水洼星星点点,几个孩子高兴地扮演着跳青蛙的游戏。我深深吸了几口气,漫无目的地瞎走起来,权当是感受一下潮湿的“海风”吧,尽管城市的周围根本没有大海。
走到一条街巷的拐角处,我忽然听到前面不远处传来一声叠一声凄惨的狗叫。我紧走几步转过弯,看到一个壮硕的中年男子,赤裸着上身,正在路边用铁链子抽打一只被拴住的棕色可卡犬。三三两两的围观者在一旁看着。
我急忙跑过去,看到眼见这个男子的体态如同一个长方形的铁箱子,敦实厚重,肤色黝黑发亮,那双手像一对老虎钳子。而脚下那只可卡犬惊恐地缩成一团。
打狗的事,我其实常在街头遇到。但是出手如此残暴,令我实在难以忍受。我抑制着对这个壮汉的暴力行为的憎恶,几乎“讨好”般地说“您别生气。它犯了什么错误啊?请别打它了!”我“讨好”是为了让他消消气,别再打了。
壮汉通红着双眼,转向我,他脸颊上坚硬的肌肉以及凶狠的表情,让我心里发颤。“跟你有什么关系!”他说着,挥起铁链子又是几下。可卡犬发出几声令人心碎的祈求的哀鸣,它眼巴巴望着我,似乎在求我替它说情。
我强忍满腔愤恨,尽量平静地顺着壮汉说“它犯什么错误是和我没什么关系。可是,请您别再打它了!”
壮汉住了手,再一次通红着双眼转向我“自己的狗,想打就打,我打死它,剁馅吃,就酒喝,你管得着吗?”他一边说着,一边又是几下子。
我紧紧攥住自己的手指头,怒火中烧。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就遗憾起自己不是一个男人,一个高大威猛的男人,否则我会冲上去,夺过他手中的铁链子,再送给他两记响亮的耳光!
你一个壮汉子,欺小凌弱,虐待动物,算个什么东西!
当然,上述言行只是在我的意念中完成。而现实中的我,只能木然地站在那里喘气,无能为力。我忽然闪过一念,拨打110。可转瞬之间,又觉自己荒唐。中国哪有动物保护法啊?!
壮汉似乎累了,狠狠地吐了一口痰,住了手,点上一支烟,嘴里骂骂咧咧“敢咬我的椅子腿!打断你的腿!”他站在当街,不停地破口大骂。
那只可卡犬,脖子伸得长长的贴在地面上,用力地朝向我,哀嚎着,大大的黑眼仁紧紧追随着我的眼睛,生怕我走掉。
我心里有无数的道理和无比的心疼要跟这个男子讲。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不可理喻之人,我担心自己会再激怒他,让狗狗继续惨遭毒打。我克制着冲动,最后,我还是一句话没说,忍痛走开了。
一路上,我情绪激动,神思感愤,默默地想,这只可卡犬落入这样低劣的人手中将是怎样的悲惨命运啊!
我的脑子里全是这桩事,竟然忘记了路面上坑坑洼洼的污水,它们已经沾满我的双脚。
我停下脚步,望着脚上的污泥浊水,烦忧交加。忽然,想起龙应台曾说过的一段话:“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小时。如果你撑着伞遛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她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到一场大雨才能看出真面目。”
我想,她是从一个城市的“硬件”来观察的。
刚才发生的那一幕打狗事件,却使我联想到另外一个角度。倘若从一个城市的“软件”即从人文的环境来观察的话,我想,也许应该是这样:当你被带到一个陌生而且言语不通的城市,那里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金碧辉煌。假若,鳞次栉比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琳琅满目的橱窗,这些繁华锦簇的城市外表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不出端倪,猜不出这里是哪里的话,那么,你只消走进巷里坊间,留心查看一下细枝末节,如同观察一个人只消观察他的袜子和指甲一样,你要把目光投向这个城市的“鬓角发梢”倘若你发现,经常在街头可遇打狗踢孩子骂老婆之景观,可遇成年人当街吵骂厮打不休之景观,然后发现“鸡犬之声相闻,邻里广而告之”那么这里差不多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同时存在着有涵养的文明人与粗俗低劣之人的两极分化,英国的绅士们与他们的山村老妪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的可观。我无意在这里厚此薄彼,以偏概全。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场路遇的打狗事端,这样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忽然让我感慨万般。我想,那些看得见的高楼大厦和宇宙飞船之类,固然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但是,那些不易看到的诸如下水道以及公民的普遍教养,更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它一点也不比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面子建设”次要。
我生于斯,长于斯,思之痛,急之切。这些话,我怎么舍得由外人来说你呢!
4.折断的时间(2006-8-3)
早年,我曾在多处画册中看到过达利的记忆的残痕这幅画,画面上是三只时间完全停滞的柔软扭曲的钟表。记得当时我每次看到这幅画,内心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矛盾感,至于怎么个矛盾法,我一直没来得及深思与沉淀,匆匆忙忙地就被新的事物所冲刷和覆盖了,就像一朵浪花撞击另一朵浪花,转瞬之间便归复于平静,涌动的暗流便潜藏于深水之下。
据我对画面的表层理解,我想,达利似乎在倾诉一种对“原始记忆”的闪现和拉回的渴望;倘若再往潜意识深处探寻的话,根据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手表或钟表是一种规律和纪律的象征,那么也可理解为达利对现实秩序以及现实规则的一种破坏的欲求。
回忆起来,在我反复观看现代派画册、画展的那个时期,也正是我叛逆情绪最为饱满的青春期。那个时候,我对现实说“不”对约定俗成的观念说“不”对所有的束缚人精神的条条框框说“不”!按说,以我当时的心理状况,对于达利的记忆的残痕描绘出的弯折扭曲的钟表所蕴含的精神指向,是不应该感到别扭的。但是,我就是有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随着岁月的流逝,更随着我对自己的本质的日渐清晰的理解,我恍然知道了这种内心的冲撞发生在哪里了——虽然,在思想观念上,我始终是一个不喜欢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逆向思维者;但是,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常态下,我又是一个喜欢遵循秩序、规则和纪律的人,这种遵循甚而到达刻板的程度。比如,我喜欢恪守时间的朋友,并要求自己守约守时;我喜欢购物环境是明码标价的场所,不喜欢那种谁有本事谁砍价的浮动标码的游戏规则;习惯日常起居的规律化,不习惯恣意妄为、任性散漫;喜欢社会各种秩序的规范化、法律化,不喜欢见人行事的随意化、人制化总之,我依赖于有“纪律”的日常状态,而这种“纪律”完全来自于一种自我的意愿和自我的束约。一方面,是喜欢思想意识上的不安分和自由感;另一方面,又倾向于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上相对的秩序化和规范化。我想,现在回忆起来,早年达利那幅画带给我的内心冲突大致源于此吧。
其实,秩序和规则从来不是自由的对立面。所有的自由都是仰仗一定的制约而得以实现的。也可以说,没有制约,根本就没有自由!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斯科特派克,他曾说“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的最主要的工具,它有四点:不逞一时之强,承担责任,忠于真相,保持平衡。”青春年少之时,不懂得节制的我们也许会对此嗤之以鼻;时过境迁,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岁月积淀之后,铅锭一般沉甸甸的东西堆在心头,我们便恍然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5.本来我以为我不再疼痛(2006-8-7)
本来我以为我很冷
你的更冷,让我
奔赴了午夜12点的重逢
如同奔赴一场诀别的大火
我是你弱不禁风的孩子
你瘦骨伶仃的知己红颜
我是心,你是骨
亲爱的兄弟你怎能如此轻言
我吐着带血的字
世情却是一贫如洗
你绽放在我盲人般的黑夜
我怎么舍得转身离去
我的饥饿不是你手中的粮食,甚至
我遥远的灯盏不能为你点燃口中的烟
为什么我们要互致仇人的话语
为什么我的泪水湿在你的眼浸落你的衣衫
6半场人生(2006-8-11)
我的朋友阿瑟有一种感官主义倾向,注重日常起居的感性知觉。平日,我们一帮一伙的朋友聚会,只要有美酒、佳肴、靓女,他定是要出席的;而我,每每总是更关心聚餐中的交谈是否有意思,是否有点质量,至于美味倒居其次。
阿瑟常常嘲笑我不懂得生活,说一个“品”字胜过所有的交谈。譬如啤酒,那第一口冰凉的麦香进入口腹之中顺流而下的美妙,是任何“精神”无可替代的;譬如葡萄酒,他喝十年以上法国的抑或欧洲某几个国家的,黄酒也得是古越龙山8年以上的才算起点,那种融化在口中的醇厚以及浸润肺腑的四溢芳香,让人品尝到岁月与光阴的无穷曼妙。譬如美食,他偏好日餐的精致与清淡,清淡是一种至高境界,与浓香厚重的大菜带给人的强烈夺人的口感不同,清淡中“素本”的意境是和身体融合为一的。至于俊男靓女,则是视觉神经的妙境,用不着加入交谈这种“形而上”成分。
对于葡萄酒以及日餐的爱好,我与阿瑟是相投的。但对于感官至上的价值观我始终存有保留,依然认为精神活动的参与是聚餐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前几天,看到严歌苓的一个谈话,大意是,我们的传统是非常注重感官的,面对高度的理性享受不太习惯(譬如读书等)。她还举例说,我们的舌头能分辨各种各样的质感,比如海参的质感和海蜇的质感,那种舌头和牙齿相碰撞产生的一瞬间的感觉,我们有发达的感官来区分。我们整个东方更容易沉溺于感官,而西方人则不能体会吃海参海蜇这种没滋味食物的妙趣。
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这使我第一次从感官享受与理性享受这个角度看待问题。
当然,我并不以为这完全是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主要还应该算是个体的差异吧。我们中国的哲学向来有“见物思物”、“见物思理”之说,前者也即是阿瑟向往的见鸟说鸟、见花说花、见有形说有形;后者,也即是我向往的见有形思无形之太极,见一物思一物之理,见万物思万物之理,见形下之物,思形上之理。
我想,这大致就是我和阿瑟们在餐桌上的不同“偏好”
也许是我积年的写作习性,也许是多年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理性享受的惯性,我的理性享受的神经变得格外发达,甚至超出了我的感官享受。那么,我也在想,这是否意味着我作为一个感官的人的退化呢?而现实中的嘻哈阿瑟,是否早已谙熟一切、了然于怀,在浑然不觉之中已经抵达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更高境界呢?也未可知。
记得80年代海子曾写: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样的蕴含精神的“物质”我喜欢,这样的拥有高度的理性参与的“感官”我喜欢。这也是我始终不能完全陶醉于当今的物质主义幸福潮流的重要缘由。
一场人生亦如一场餐宴。倘若把感官和理性围成一个圆的话,那么太多太多的缺失了“理性享受”的感官主义人生,其实是缺失了一半享受的半场人生。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半场人生正在上演,越来越多的国人正在努力摈弃与文化相关的理性享受,轻装前进,奔向“钱”方。一个不读书的、日渐丧失理性享受的民族,将是丧失个人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民族,将是一个愚昧浅薄的民族,这早晚成为我们国民素质的最重要的隐患。
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恶劣的人生的启蒙啊!一个小孩子在一个污浊的人性环境中成长,那么即使他长大成人,出国留洋到最文明的国度,西服革履温文尔雅的表层深处,依然会潜藏着不易察觉的童年的污浊烙印。
3.我怎么舍得由外人来说你呢
(2006-7-26)
连降几日大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的一些街道积水成河,个别地方居然不会游泳的人不敢出门。据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开着自己的车在回家的路上,开着开着,忽然就变成驾驶“私人潜水艇”了。
我很庆幸自己没赶上“潜水”!
这天傍晚时分,终于雨过天晴,浓郁的草木汁液夹裹着泥土的清香从窗口涌入房间,久违的艳丽彩虹居然诱人地挂在天边一角。我走出家门,路面上散碎的水洼星星点点,几个孩子高兴地扮演着跳青蛙的游戏。我深深吸了几口气,漫无目的地瞎走起来,权当是感受一下潮湿的“海风”吧,尽管城市的周围根本没有大海。
走到一条街巷的拐角处,我忽然听到前面不远处传来一声叠一声凄惨的狗叫。我紧走几步转过弯,看到一个壮硕的中年男子,赤裸着上身,正在路边用铁链子抽打一只被拴住的棕色可卡犬。三三两两的围观者在一旁看着。
我急忙跑过去,看到眼见这个男子的体态如同一个长方形的铁箱子,敦实厚重,肤色黝黑发亮,那双手像一对老虎钳子。而脚下那只可卡犬惊恐地缩成一团。
打狗的事,我其实常在街头遇到。但是出手如此残暴,令我实在难以忍受。我抑制着对这个壮汉的暴力行为的憎恶,几乎“讨好”般地说“您别生气。它犯了什么错误啊?请别打它了!”我“讨好”是为了让他消消气,别再打了。
壮汉通红着双眼,转向我,他脸颊上坚硬的肌肉以及凶狠的表情,让我心里发颤。“跟你有什么关系!”他说着,挥起铁链子又是几下。可卡犬发出几声令人心碎的祈求的哀鸣,它眼巴巴望着我,似乎在求我替它说情。
我强忍满腔愤恨,尽量平静地顺着壮汉说“它犯什么错误是和我没什么关系。可是,请您别再打它了!”
壮汉住了手,再一次通红着双眼转向我“自己的狗,想打就打,我打死它,剁馅吃,就酒喝,你管得着吗?”他一边说着,一边又是几下子。
我紧紧攥住自己的手指头,怒火中烧。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就遗憾起自己不是一个男人,一个高大威猛的男人,否则我会冲上去,夺过他手中的铁链子,再送给他两记响亮的耳光!
你一个壮汉子,欺小凌弱,虐待动物,算个什么东西!
当然,上述言行只是在我的意念中完成。而现实中的我,只能木然地站在那里喘气,无能为力。我忽然闪过一念,拨打110。可转瞬之间,又觉自己荒唐。中国哪有动物保护法啊?!
壮汉似乎累了,狠狠地吐了一口痰,住了手,点上一支烟,嘴里骂骂咧咧“敢咬我的椅子腿!打断你的腿!”他站在当街,不停地破口大骂。
那只可卡犬,脖子伸得长长的贴在地面上,用力地朝向我,哀嚎着,大大的黑眼仁紧紧追随着我的眼睛,生怕我走掉。
我心里有无数的道理和无比的心疼要跟这个男子讲。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不可理喻之人,我担心自己会再激怒他,让狗狗继续惨遭毒打。我克制着冲动,最后,我还是一句话没说,忍痛走开了。
一路上,我情绪激动,神思感愤,默默地想,这只可卡犬落入这样低劣的人手中将是怎样的悲惨命运啊!
我的脑子里全是这桩事,竟然忘记了路面上坑坑洼洼的污水,它们已经沾满我的双脚。
我停下脚步,望着脚上的污泥浊水,烦忧交加。忽然,想起龙应台曾说过的一段话:“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小时。如果你撑着伞遛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她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到一场大雨才能看出真面目。”
我想,她是从一个城市的“硬件”来观察的。
刚才发生的那一幕打狗事件,却使我联想到另外一个角度。倘若从一个城市的“软件”即从人文的环境来观察的话,我想,也许应该是这样:当你被带到一个陌生而且言语不通的城市,那里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金碧辉煌。假若,鳞次栉比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琳琅满目的橱窗,这些繁华锦簇的城市外表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不出端倪,猜不出这里是哪里的话,那么,你只消走进巷里坊间,留心查看一下细枝末节,如同观察一个人只消观察他的袜子和指甲一样,你要把目光投向这个城市的“鬓角发梢”倘若你发现,经常在街头可遇打狗踢孩子骂老婆之景观,可遇成年人当街吵骂厮打不休之景观,然后发现“鸡犬之声相闻,邻里广而告之”那么这里差不多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同时存在着有涵养的文明人与粗俗低劣之人的两极分化,英国的绅士们与他们的山村老妪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的可观。我无意在这里厚此薄彼,以偏概全。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场路遇的打狗事端,这样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忽然让我感慨万般。我想,那些看得见的高楼大厦和宇宙飞船之类,固然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但是,那些不易看到的诸如下水道以及公民的普遍教养,更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它一点也不比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面子建设”次要。
我生于斯,长于斯,思之痛,急之切。这些话,我怎么舍得由外人来说你呢!
4.折断的时间(2006-8-3)
早年,我曾在多处画册中看到过达利的记忆的残痕这幅画,画面上是三只时间完全停滞的柔软扭曲的钟表。记得当时我每次看到这幅画,内心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矛盾感,至于怎么个矛盾法,我一直没来得及深思与沉淀,匆匆忙忙地就被新的事物所冲刷和覆盖了,就像一朵浪花撞击另一朵浪花,转瞬之间便归复于平静,涌动的暗流便潜藏于深水之下。
据我对画面的表层理解,我想,达利似乎在倾诉一种对“原始记忆”的闪现和拉回的渴望;倘若再往潜意识深处探寻的话,根据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手表或钟表是一种规律和纪律的象征,那么也可理解为达利对现实秩序以及现实规则的一种破坏的欲求。
回忆起来,在我反复观看现代派画册、画展的那个时期,也正是我叛逆情绪最为饱满的青春期。那个时候,我对现实说“不”对约定俗成的观念说“不”对所有的束缚人精神的条条框框说“不”!按说,以我当时的心理状况,对于达利的记忆的残痕描绘出的弯折扭曲的钟表所蕴含的精神指向,是不应该感到别扭的。但是,我就是有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随着岁月的流逝,更随着我对自己的本质的日渐清晰的理解,我恍然知道了这种内心的冲撞发生在哪里了——虽然,在思想观念上,我始终是一个不喜欢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逆向思维者;但是,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常态下,我又是一个喜欢遵循秩序、规则和纪律的人,这种遵循甚而到达刻板的程度。比如,我喜欢恪守时间的朋友,并要求自己守约守时;我喜欢购物环境是明码标价的场所,不喜欢那种谁有本事谁砍价的浮动标码的游戏规则;习惯日常起居的规律化,不习惯恣意妄为、任性散漫;喜欢社会各种秩序的规范化、法律化,不喜欢见人行事的随意化、人制化总之,我依赖于有“纪律”的日常状态,而这种“纪律”完全来自于一种自我的意愿和自我的束约。一方面,是喜欢思想意识上的不安分和自由感;另一方面,又倾向于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上相对的秩序化和规范化。我想,现在回忆起来,早年达利那幅画带给我的内心冲突大致源于此吧。
其实,秩序和规则从来不是自由的对立面。所有的自由都是仰仗一定的制约而得以实现的。也可以说,没有制约,根本就没有自由!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斯科特派克,他曾说“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的最主要的工具,它有四点:不逞一时之强,承担责任,忠于真相,保持平衡。”青春年少之时,不懂得节制的我们也许会对此嗤之以鼻;时过境迁,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岁月积淀之后,铅锭一般沉甸甸的东西堆在心头,我们便恍然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5.本来我以为我不再疼痛(2006-8-7)
本来我以为我很冷
你的更冷,让我
奔赴了午夜12点的重逢
如同奔赴一场诀别的大火
我是你弱不禁风的孩子
你瘦骨伶仃的知己红颜
我是心,你是骨
亲爱的兄弟你怎能如此轻言
我吐着带血的字
世情却是一贫如洗
你绽放在我盲人般的黑夜
我怎么舍得转身离去
我的饥饿不是你手中的粮食,甚至
我遥远的灯盏不能为你点燃口中的烟
为什么我们要互致仇人的话语
为什么我的泪水湿在你的眼浸落你的衣衫
6半场人生(2006-8-11)
我的朋友阿瑟有一种感官主义倾向,注重日常起居的感性知觉。平日,我们一帮一伙的朋友聚会,只要有美酒、佳肴、靓女,他定是要出席的;而我,每每总是更关心聚餐中的交谈是否有意思,是否有点质量,至于美味倒居其次。
阿瑟常常嘲笑我不懂得生活,说一个“品”字胜过所有的交谈。譬如啤酒,那第一口冰凉的麦香进入口腹之中顺流而下的美妙,是任何“精神”无可替代的;譬如葡萄酒,他喝十年以上法国的抑或欧洲某几个国家的,黄酒也得是古越龙山8年以上的才算起点,那种融化在口中的醇厚以及浸润肺腑的四溢芳香,让人品尝到岁月与光阴的无穷曼妙。譬如美食,他偏好日餐的精致与清淡,清淡是一种至高境界,与浓香厚重的大菜带给人的强烈夺人的口感不同,清淡中“素本”的意境是和身体融合为一的。至于俊男靓女,则是视觉神经的妙境,用不着加入交谈这种“形而上”成分。
对于葡萄酒以及日餐的爱好,我与阿瑟是相投的。但对于感官至上的价值观我始终存有保留,依然认为精神活动的参与是聚餐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前几天,看到严歌苓的一个谈话,大意是,我们的传统是非常注重感官的,面对高度的理性享受不太习惯(譬如读书等)。她还举例说,我们的舌头能分辨各种各样的质感,比如海参的质感和海蜇的质感,那种舌头和牙齿相碰撞产生的一瞬间的感觉,我们有发达的感官来区分。我们整个东方更容易沉溺于感官,而西方人则不能体会吃海参海蜇这种没滋味食物的妙趣。
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这使我第一次从感官享受与理性享受这个角度看待问题。
当然,我并不以为这完全是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主要还应该算是个体的差异吧。我们中国的哲学向来有“见物思物”、“见物思理”之说,前者也即是阿瑟向往的见鸟说鸟、见花说花、见有形说有形;后者,也即是我向往的见有形思无形之太极,见一物思一物之理,见万物思万物之理,见形下之物,思形上之理。
我想,这大致就是我和阿瑟们在餐桌上的不同“偏好”
也许是我积年的写作习性,也许是多年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理性享受的惯性,我的理性享受的神经变得格外发达,甚至超出了我的感官享受。那么,我也在想,这是否意味着我作为一个感官的人的退化呢?而现实中的嘻哈阿瑟,是否早已谙熟一切、了然于怀,在浑然不觉之中已经抵达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更高境界呢?也未可知。
记得80年代海子曾写: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样的蕴含精神的“物质”我喜欢,这样的拥有高度的理性参与的“感官”我喜欢。这也是我始终不能完全陶醉于当今的物质主义幸福潮流的重要缘由。
一场人生亦如一场餐宴。倘若把感官和理性围成一个圆的话,那么太多太多的缺失了“理性享受”的感官主义人生,其实是缺失了一半享受的半场人生。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半场人生正在上演,越来越多的国人正在努力摈弃与文化相关的理性享受,轻装前进,奔向“钱”方。一个不读书的、日渐丧失理性享受的民族,将是丧失个人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民族,将是一个愚昧浅薄的民族,这早晚成为我们国民素质的最重要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