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明宫小食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侍讲官皆是翰林院出身, 无一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格物”之说又是儒家经典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随便扯出一个人来,都能说出一番高论。
一个姓崔的老翰林道:“宋时司马光曾有一篇文章, 名曰《致知在格物》,臣以为将格物之理说得尤为透彻。其书有云,‘格, 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
没等兴王好好回味这一番话,一旁又跳出来个翰林, 反驳道:“格物之格怎么可能是‘御’的意思?没道理啊,敢问崔翰林可知其考据?”
正所谓文人相轻,几位翰林之间本就隐隐存竞争的意思, 如今又是新给亲王们上课, 都憋口气想要在亲王们面前露脸。
翰林乃是南榜进士出身,他一向有些轻视像崔翰林这般北榜出身的进士,觉得这些人靠科举取中未免过于简单些。
本朝科举,在立国之时原是全国统一取士,奈何洪武年间出了一件大,洪武三十年的春试所录五十一名进士全为南方人, 北方学子竟然无一人上榜, 当时就掀起了轰然大波。北方学子上书要求严查, 觉得一定有猫腻, 结果洪武皇帝亲自查过试卷之中, 却发现能上春榜之人皆是凭才学录取,并无舞弊之。
可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平息北方学子的愤怒,洪武皇帝立刻重新考策问, 出了一张夏榜,这一回所录六十一人籍贯全为北方,这才这一碗水给端平。
从那以后,大明的科举便南榜、北榜别取士,但士林之间皆有共识,北榜取士比起南榜而言,确实要简单一些。为此,这些年甚至屡屡出现南方学子冒籍去考北榜的件。
一年年南北榜出炉,朝中臣子也隐隐形成南党和北党。成化年间的首辅万安便是南党的魁首,而尚书尹旻、王越则属北党,两党之间互相拆台、下绊子的也屡见不鲜。
翰林自然是见不得北党出身的崔翰林在兴王面前显摆的,他微微抬高声调,道:“臣以为,是程朱二人所注解的格物为妙,‘格’即‘穷’也,取推究、穷尽之意。”
崔翰林冷笑一声:“你说格为御字无考据,那你‘格’即‘穷’也就有考据了?请说来听听。”
这二人竟然争起来了。
一堂课没争出个结果,下学,回到翰林院,两人又争辩起来,试图说服对方却不能行。
翰林院诸学士这一向都比较闲,盖因今年风调雨顺、万岁爷又不作妖。一闲下来,就爱凑热闹,围观崔、二人争辩,又不少学士听了心痒痒,都有一番大道理,其中又掺和进南党北党之争,于是纷纷下场,开始辩论。
上班之时自然不好光明正大的辩论,于是一众翰林便约定夜间相会,好好论一论这格物之理。
奈何自万安致使之后,南党元气大伤,辩着辩着,竟然落了下风。翰林在气不过,南方出身的官儿在脑海里过一遍,选定一个最有才学的,意欲邀他参加夜间集会。
“介夫,我知道一向不爱出风头,可此时情况紧急,我只好效仿汉昭烈帝,三顾茅庐,请你出山。”
二十九岁的杨廷和手握一卷十三经注疏,闻言,抬起头,轻描淡写道:“杨某才疏学浅,即便去了集会,也未必能辨赢。”
“呵呵,你看,又谦虚不是。”翰林脸上笑嘻嘻的,心里却腹诽道,你杨廷和才疏学浅?蒙谁呢!十二岁便考中了举人,登进士第的时候也不过十九岁。虽年轻,却半点傲气都没有,做尤为慎重,平常也不他怎么说话。
翰林劝:“到如今,已经关系到咱们南党的颜面,你也是南人,总不能坐视罢?”
“我并非要置身于事外,请再给我一日时间。”杨廷和书合起,诚恳道:“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
侍讲官皆是翰林院出身, 无一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格物”之说又是儒家经典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随便扯出一个人来,都能说出一番高论。
一个姓崔的老翰林道:“宋时司马光曾有一篇文章, 名曰《致知在格物》,臣以为将格物之理说得尤为透彻。其书有云,‘格, 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
没等兴王好好回味这一番话,一旁又跳出来个翰林, 反驳道:“格物之格怎么可能是‘御’的意思?没道理啊,敢问崔翰林可知其考据?”
正所谓文人相轻,几位翰林之间本就隐隐存竞争的意思, 如今又是新给亲王们上课, 都憋口气想要在亲王们面前露脸。
翰林乃是南榜进士出身,他一向有些轻视像崔翰林这般北榜出身的进士,觉得这些人靠科举取中未免过于简单些。
本朝科举,在立国之时原是全国统一取士,奈何洪武年间出了一件大,洪武三十年的春试所录五十一名进士全为南方人, 北方学子竟然无一人上榜, 当时就掀起了轰然大波。北方学子上书要求严查, 觉得一定有猫腻, 结果洪武皇帝亲自查过试卷之中, 却发现能上春榜之人皆是凭才学录取,并无舞弊之。
可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平息北方学子的愤怒,洪武皇帝立刻重新考策问, 出了一张夏榜,这一回所录六十一人籍贯全为北方,这才这一碗水给端平。
从那以后,大明的科举便南榜、北榜别取士,但士林之间皆有共识,北榜取士比起南榜而言,确实要简单一些。为此,这些年甚至屡屡出现南方学子冒籍去考北榜的件。
一年年南北榜出炉,朝中臣子也隐隐形成南党和北党。成化年间的首辅万安便是南党的魁首,而尚书尹旻、王越则属北党,两党之间互相拆台、下绊子的也屡见不鲜。
翰林自然是见不得北党出身的崔翰林在兴王面前显摆的,他微微抬高声调,道:“臣以为,是程朱二人所注解的格物为妙,‘格’即‘穷’也,取推究、穷尽之意。”
崔翰林冷笑一声:“你说格为御字无考据,那你‘格’即‘穷’也就有考据了?请说来听听。”
这二人竟然争起来了。
一堂课没争出个结果,下学,回到翰林院,两人又争辩起来,试图说服对方却不能行。
翰林院诸学士这一向都比较闲,盖因今年风调雨顺、万岁爷又不作妖。一闲下来,就爱凑热闹,围观崔、二人争辩,又不少学士听了心痒痒,都有一番大道理,其中又掺和进南党北党之争,于是纷纷下场,开始辩论。
上班之时自然不好光明正大的辩论,于是一众翰林便约定夜间相会,好好论一论这格物之理。
奈何自万安致使之后,南党元气大伤,辩着辩着,竟然落了下风。翰林在气不过,南方出身的官儿在脑海里过一遍,选定一个最有才学的,意欲邀他参加夜间集会。
“介夫,我知道一向不爱出风头,可此时情况紧急,我只好效仿汉昭烈帝,三顾茅庐,请你出山。”
二十九岁的杨廷和手握一卷十三经注疏,闻言,抬起头,轻描淡写道:“杨某才疏学浅,即便去了集会,也未必能辨赢。”
“呵呵,你看,又谦虚不是。”翰林脸上笑嘻嘻的,心里却腹诽道,你杨廷和才疏学浅?蒙谁呢!十二岁便考中了举人,登进士第的时候也不过十九岁。虽年轻,却半点傲气都没有,做尤为慎重,平常也不他怎么说话。
翰林劝:“到如今,已经关系到咱们南党的颜面,你也是南人,总不能坐视罢?”
“我并非要置身于事外,请再给我一日时间。”杨廷和书合起,诚恳道:“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