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谢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意浓, 冬将至,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将俊才们遣回旧乡之时, 皇帝却在上林苑, 接下了一卷谏言。
谏言是一名儒生所上,劝谏皇帝思孝, 追赠生父谥号。
皇帝闻言, 大受震动,当场便令有司为卫太子与卫皇后议谥,又将这儒生封为谏大夫,秩比八百石, 带在身边, 以示时时提醒自己尽孝之意。
大臣们见此, 直觉不对头。陛下即位五年,不至于连生父的污名都忘了,却一直避而不谈, 直到此时,借由一个儒生的嘴说出来。只是这一举动,来得毫无根由, 众臣纵疑惑,却也摸不出头绪。直至有司议出谥号呈上。
卫太子起兵反叛是实,武帝虽怀念懊悔, 却也未曾下诏平反,到昭帝,昭帝是武帝幼子, 乃是庶出,自然更不愿为嫡长兄平反。故而太子仍旧是戴罪之身,有司议出了一个“戾”字为谥。
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戾是恶谥。但戾,曲也。此字本身又含有蒙受冤屈之意。
戾字为谥,既彰显了卫太子之罪,又暗示太子所受冤屈,大臣们也是用了心了。
又因不能为太子上美谥,恐皇帝动怒,大臣们又将卫皇后追谥为思。道德纯一曰思,追悔前过曰思。对比皇后自尽而亡,罪后之身,显然是过誉。
然而皇帝,尤不满意,令众臣重议太子谥号。
诏书一下,众臣愕然。太子逆反是实,陛下固然是太子之女,却也是武帝之孙,戾已是最好的谥号了,戾犹不足,难道要上美谥?若上美谥,岂不是公然昭示武帝之过?
刘藻却不闻不问,只令再议。
大臣们为难不已,只得绞尽了脑汁去想,又寻了大儒贤人来请教,可再怎么议也议不出更好的了。
这时,济川王孙上书,极言直陈卫太子之贤,慷慨诉说卫太子之悲,又将太子之过矫饰为孝,称是武帝为奸臣蒙蔽,太子之举,为清君侧,以谏父过,是为大孝,故而要追谥太子为贞。
这便是满口谎言,砌词狡辩了。大臣们以为可笑,置之不理。不想皇帝留下了王孙的上书,虽不置一词,却封了王孙官位,并赐一宅,长留京中。
众臣见此,方摸到皇帝的心思。即位之初,她皇位不稳,威信不足,故一言不发,现在她有了权势威严,便欲为先父争取一个美谥,甚至不惜任用济川王孙这等谗言媚上的功利小人。
这是断断不可的。议谥一事,转而成了震惊海内的大事,天下九州,人人皆在议论。
卫太子谥号,议了数月都议不好,乃至一些耿直的大臣,直言太子作乱,累及无辜,死于太子刀兵者,数以万计,当谥为丑。怙威肆行曰丑,也暗示卫太子,乃汉室之丑。
有极力反对的,自也有赞同的,不少大臣称颂太子之贤,数度平反冤狱,施政宽仁,深得民心,理当得后人赞颂。
刘藻将奏疏都留下了,既不处置贬斥之人,也不嘉赏称颂之人,看似不偏不倚,却人人都知皇帝的偏向。
李闻觉得很奇怪。他与其余大臣不同,便在于他曾为帝师,教过皇帝经纶典籍,对皇帝的心意也能揣测出少许。
他以为此事极为反常,以陛下的秉性,不至于为一个谥号,便与群臣作对。且卫太子之罪,说白了,也是陛下出身的一个污点,与其掩耳盗铃,求一美谥,倒不如以一个戾字,模糊罪行,还能得天下人同情。
李闻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皇帝为何非要为卫太子争取美谥。太子在她还未出世时便过世了,要说有什么深厚的父女之情,他是万万不信的。
思来想去,只隐约猜测,陛下恐怕另有打算,看似是要为生父上谥,实则多半意在别处。他想不分明,便唤了李琳来问。李琳侍奉驾前,时常面君,兴许见了什么,知道什么,也说不准。
李琳一到,李闻便蹙了眉头,道:“你这是何模样?”
一身萎靡不振,光是看着,都能嗅到她身上的消沉之气。
李琳在祖父跟前,不敢说什么,只垂首听训。
李闻顿觉碍眼得很,禁不住斥道:“如此暮气沉沉,如何侍奉君前?”早些年,家中为她议亲,她说什么都不肯,蹉跎至今,年岁渐长,好人家也难寻了。李闻想起此事,便是恼怒,只是念及孙女颇具才华,又得圣心,前程可期,方才忍了不满,不曾训斥。谁知今番她却是如此萎靡之气。
李琳垂首道:“孙儿知错。”
说着知错,却无半分愧疚之意。李闻怒从心起,念及眼下还有旁的要紧事,方忍耐了怒意,冷声道:“朝中事你也知晓,你在陛下身边,可察觉什么异常?”
李琳闻言,口舌间都是苦涩,她低声道:“并无异常。”
“果无异常?”李闻追问。
李琳颔首,想了想,还是添了一句:“祖父紧随丞相行事,便无错处。”她知祖父又有位极人臣之心,但丞相恐怕不会让位,陛下而今正倾心,更不会改封旁人为相。
群臣不知陛下意欲何为,她却看得明白,这回陛下恐怕是在借追谥之事试探,朝中哪些大臣肯听话,哪些大臣生着反骨,与她作对。
为的自然是谢相。
她一说罢,便见祖父冷冷地盯着她。李琳一惊,脊背顿时冷汗无数,李闻缓缓说道:“从前你可不曾劝过我,要紧随谢漪行事。陛下处有何异常,还不说实话!”
正旦大祭,刘藻祭过高庙,回宫途中,忽下令改道,往湖县去。
大臣们见此,大惊失色,却不知如何劝谏。
<... -->>
秋意浓, 冬将至,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将俊才们遣回旧乡之时, 皇帝却在上林苑, 接下了一卷谏言。
谏言是一名儒生所上,劝谏皇帝思孝, 追赠生父谥号。
皇帝闻言, 大受震动,当场便令有司为卫太子与卫皇后议谥,又将这儒生封为谏大夫,秩比八百石, 带在身边, 以示时时提醒自己尽孝之意。
大臣们见此, 直觉不对头。陛下即位五年,不至于连生父的污名都忘了,却一直避而不谈, 直到此时,借由一个儒生的嘴说出来。只是这一举动,来得毫无根由, 众臣纵疑惑,却也摸不出头绪。直至有司议出谥号呈上。
卫太子起兵反叛是实,武帝虽怀念懊悔, 却也未曾下诏平反,到昭帝,昭帝是武帝幼子, 乃是庶出,自然更不愿为嫡长兄平反。故而太子仍旧是戴罪之身,有司议出了一个“戾”字为谥。
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戾是恶谥。但戾,曲也。此字本身又含有蒙受冤屈之意。
戾字为谥,既彰显了卫太子之罪,又暗示太子所受冤屈,大臣们也是用了心了。
又因不能为太子上美谥,恐皇帝动怒,大臣们又将卫皇后追谥为思。道德纯一曰思,追悔前过曰思。对比皇后自尽而亡,罪后之身,显然是过誉。
然而皇帝,尤不满意,令众臣重议太子谥号。
诏书一下,众臣愕然。太子逆反是实,陛下固然是太子之女,却也是武帝之孙,戾已是最好的谥号了,戾犹不足,难道要上美谥?若上美谥,岂不是公然昭示武帝之过?
刘藻却不闻不问,只令再议。
大臣们为难不已,只得绞尽了脑汁去想,又寻了大儒贤人来请教,可再怎么议也议不出更好的了。
这时,济川王孙上书,极言直陈卫太子之贤,慷慨诉说卫太子之悲,又将太子之过矫饰为孝,称是武帝为奸臣蒙蔽,太子之举,为清君侧,以谏父过,是为大孝,故而要追谥太子为贞。
这便是满口谎言,砌词狡辩了。大臣们以为可笑,置之不理。不想皇帝留下了王孙的上书,虽不置一词,却封了王孙官位,并赐一宅,长留京中。
众臣见此,方摸到皇帝的心思。即位之初,她皇位不稳,威信不足,故一言不发,现在她有了权势威严,便欲为先父争取一个美谥,甚至不惜任用济川王孙这等谗言媚上的功利小人。
这是断断不可的。议谥一事,转而成了震惊海内的大事,天下九州,人人皆在议论。
卫太子谥号,议了数月都议不好,乃至一些耿直的大臣,直言太子作乱,累及无辜,死于太子刀兵者,数以万计,当谥为丑。怙威肆行曰丑,也暗示卫太子,乃汉室之丑。
有极力反对的,自也有赞同的,不少大臣称颂太子之贤,数度平反冤狱,施政宽仁,深得民心,理当得后人赞颂。
刘藻将奏疏都留下了,既不处置贬斥之人,也不嘉赏称颂之人,看似不偏不倚,却人人都知皇帝的偏向。
李闻觉得很奇怪。他与其余大臣不同,便在于他曾为帝师,教过皇帝经纶典籍,对皇帝的心意也能揣测出少许。
他以为此事极为反常,以陛下的秉性,不至于为一个谥号,便与群臣作对。且卫太子之罪,说白了,也是陛下出身的一个污点,与其掩耳盗铃,求一美谥,倒不如以一个戾字,模糊罪行,还能得天下人同情。
李闻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皇帝为何非要为卫太子争取美谥。太子在她还未出世时便过世了,要说有什么深厚的父女之情,他是万万不信的。
思来想去,只隐约猜测,陛下恐怕另有打算,看似是要为生父上谥,实则多半意在别处。他想不分明,便唤了李琳来问。李琳侍奉驾前,时常面君,兴许见了什么,知道什么,也说不准。
李琳一到,李闻便蹙了眉头,道:“你这是何模样?”
一身萎靡不振,光是看着,都能嗅到她身上的消沉之气。
李琳在祖父跟前,不敢说什么,只垂首听训。
李闻顿觉碍眼得很,禁不住斥道:“如此暮气沉沉,如何侍奉君前?”早些年,家中为她议亲,她说什么都不肯,蹉跎至今,年岁渐长,好人家也难寻了。李闻想起此事,便是恼怒,只是念及孙女颇具才华,又得圣心,前程可期,方才忍了不满,不曾训斥。谁知今番她却是如此萎靡之气。
李琳垂首道:“孙儿知错。”
说着知错,却无半分愧疚之意。李闻怒从心起,念及眼下还有旁的要紧事,方忍耐了怒意,冷声道:“朝中事你也知晓,你在陛下身边,可察觉什么异常?”
李琳闻言,口舌间都是苦涩,她低声道:“并无异常。”
“果无异常?”李闻追问。
李琳颔首,想了想,还是添了一句:“祖父紧随丞相行事,便无错处。”她知祖父又有位极人臣之心,但丞相恐怕不会让位,陛下而今正倾心,更不会改封旁人为相。
群臣不知陛下意欲何为,她却看得明白,这回陛下恐怕是在借追谥之事试探,朝中哪些大臣肯听话,哪些大臣生着反骨,与她作对。
为的自然是谢相。
她一说罢,便见祖父冷冷地盯着她。李琳一惊,脊背顿时冷汗无数,李闻缓缓说道:“从前你可不曾劝过我,要紧随谢漪行事。陛下处有何异常,还不说实话!”
正旦大祭,刘藻祭过高庙,回宫途中,忽下令改道,往湖县去。
大臣们见此,大惊失色,却不知如何劝谏。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