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蚍蜉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论形势,四川“据长江上游,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险”;论富有,四川“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可如此宝地,对于现在的李自成而言,却是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
话说回来,当初李自成决意入川,也是看中的四川的诸多利好。他的出发点主要来自搜括粮秣、恢复壮大以及扯动敌势此三者。
比起几乎连年天灾的陕西、河南等地,四川虽然也承受着气候异常的副作用,但毕竟有着四川盆地这个天然的调节器,受到的影响明显较他处为轻。且从兵祸上而言,即便川中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棒贼土寇,比起横行无忌的陕豫大寇,他们造成的破坏力无疑微乎其微。故而,离开千疮百孔、了无余粮的陕西,转进破败程度较轻的四川,是为军队补充后勤的绝佳选择。
同时,四川诸寇一盘散沙的现状,也为军队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陕西的流寇在官军的四面围堵下,死的死、逃的逃,唯一成规模的,只有闯营与赵营。面对尸殍千里、白骨浮野的陕西,补充兵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想在汉中时,若不是吸收了张妙手、熊万剑二部,新遭重创的赵营是绝对无法短期内恢复兵力的。李自成没有赵当世这个际遇,所以只能选择入川寻找机会喘息恢复。
但最为李自成看中的,还是四川的地理形势。四川多山道,尤其是川北川东,崎岖险峻,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绝非捕风捉影。李自成在陕西给官军逼得身心俱疲,急需调整。一旦转入四川,就可以依靠地理,慢慢与官军周旋。而且他明白洪承畴身为三边总督,顾忌职权,在没有得到允许前,是不可能擅自紧追入川的,是以留给自己的机会很多。
然而,作为一个领军人物,李自成绝不是个目光短浅的人。他心里很清楚,入川虽然利好多多,但不能因此而被迷惑。实际上,在这些利好的背后,也隐含着许多危机,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危机,李自成才会从入川的那一刻起就告诉自己,出川势在必行。
促使他下定决心不留在川中的,笼统说来,也可拎出三点大的原因。
头一点,四川非坐守之地,不进取则亡。综观古来占据四川的大大小小势力,纵有能称豪一时的,却绝少有雄霸天下者。东汉公孙述,据蜀自雄,兵败而亡;三国蜀汉,经年北伐,终为魏灭;明初明玉珍,深得蜀地人心,亦二代而亡。其他诸如李特成汉、王建前蜀、孟知祥后蜀等等盘踞川中的势力,都只能逞一时之强,终究都无法达到逐鹿天下的水准。李自成文化水平不高,但喜欢听人讲述历史典故,他在营中设有专职讲师四五人,每天只要得空,就会让他们为自己讲述古之兴亡,收益颇丰。他自己也善于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四川如笼,入之,外有铁丝庇护,可也失去了作为的机会。那么如何坐川而不至于作茧自缚?大致而言,就需要另一块进取之地以为矛,与盾牌一般的四川相配。这个矛,一般说来,要么是汉中,要么是荆襄,二者得一,可觊觎天下。反过来,得二者而无四川,则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徒有进取之地而无进取之实力。李自成有自知之明,他既没有实力拿下四川,更没有实力再席卷汉中或荆襄。所以与其徒然自困川中,还不如早作退出打算,日后卷土重来未为晚也。
次一点,四川势力复杂。这不仅包括川中正牌官军,还包括无数散居各地的土司番部。强如明朝,开国时为了压服这些个久处荒蛮的异族时,都不免付出极大的代价,及至近代,在明朝积威数百年的情况下,还发生了奢安之乱这样声势浩大的土司叛乱,川中土人的骁悍桀骜由此可见。实际上,李自成往年游走于边境地带时,也没少和这些土人打交道,深知其众的棘手程度。可以说,纵使他李自成有实力强拿了四川,坐上了据守川中的头把交椅,这把交椅上,也必定是布满钉子荆棘。要想将屁股坐稳,一来得靠实力镇压,二来要靠时间磨合,可实力与时间,李自成现在也都没有。
末一点,四川远离角逐中心。流寇之所以兴盛不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虽然不同派别的流寇们很多时候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自相杀伤,但不可否认,大部分时候,在面临朝廷这个一致的强大敌人时,他们都会放下前嫌,同仇敌忾,利用各种方式联合呼应起来,共同抵抗官军。这“联合呼应”不单单指的是合兵合营,更多情况下,流寇们还会互换资源、情报乃至人脉等等。这就使得流寇们既散如星海,难以剿杀,又如一块铁板,能迸发出足够强的合力。四川地处西南,与目前纵横于河南、两淮等地的大部分相去倍蓗,李自成名号再响,若失去其他流寇的支持与承认,也就是个笑话。
赵当世从李自成的信上大略了解了他的想法,知晓闯营终会出川。老实讲,他是舒了一口气的。舒气,不因闯营不会与自己争四川,而是和李自成一样,赵当世也早就看透了四川对于赵营只能算作一个战略阶段的缓冲这样的本质。他最怕的就是李自成一脑袋扎进川中就不走了,那么赵营届时要抽身也必然会面临许多难处。如今李自成说明了入川的战略意图,算是与赵当世的想法不谋而合。至于往哪里出川、出川去哪里,赵当世目前与军中高层还只有个模糊的目标,不足以拿出来说道,总之有一点前提:绝不和闯营一个方向出川——利益为上的势力集团之间,无一例外都是“可同患难,不能同享福”。现在闯营与赵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必须相互扶持、合作才能都活下去,只要度过了这个困难时期,一山不容二虎的场面想想都不会很远。这无关领导层的品行,而是领导层在客观环境下必须做出的选择。
>
论形势,四川“据长江上游,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险”;论富有,四川“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可如此宝地,对于现在的李自成而言,却是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
话说回来,当初李自成决意入川,也是看中的四川的诸多利好。他的出发点主要来自搜括粮秣、恢复壮大以及扯动敌势此三者。
比起几乎连年天灾的陕西、河南等地,四川虽然也承受着气候异常的副作用,但毕竟有着四川盆地这个天然的调节器,受到的影响明显较他处为轻。且从兵祸上而言,即便川中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棒贼土寇,比起横行无忌的陕豫大寇,他们造成的破坏力无疑微乎其微。故而,离开千疮百孔、了无余粮的陕西,转进破败程度较轻的四川,是为军队补充后勤的绝佳选择。
同时,四川诸寇一盘散沙的现状,也为军队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陕西的流寇在官军的四面围堵下,死的死、逃的逃,唯一成规模的,只有闯营与赵营。面对尸殍千里、白骨浮野的陕西,补充兵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想在汉中时,若不是吸收了张妙手、熊万剑二部,新遭重创的赵营是绝对无法短期内恢复兵力的。李自成没有赵当世这个际遇,所以只能选择入川寻找机会喘息恢复。
但最为李自成看中的,还是四川的地理形势。四川多山道,尤其是川北川东,崎岖险峻,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绝非捕风捉影。李自成在陕西给官军逼得身心俱疲,急需调整。一旦转入四川,就可以依靠地理,慢慢与官军周旋。而且他明白洪承畴身为三边总督,顾忌职权,在没有得到允许前,是不可能擅自紧追入川的,是以留给自己的机会很多。
然而,作为一个领军人物,李自成绝不是个目光短浅的人。他心里很清楚,入川虽然利好多多,但不能因此而被迷惑。实际上,在这些利好的背后,也隐含着许多危机,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危机,李自成才会从入川的那一刻起就告诉自己,出川势在必行。
促使他下定决心不留在川中的,笼统说来,也可拎出三点大的原因。
头一点,四川非坐守之地,不进取则亡。综观古来占据四川的大大小小势力,纵有能称豪一时的,却绝少有雄霸天下者。东汉公孙述,据蜀自雄,兵败而亡;三国蜀汉,经年北伐,终为魏灭;明初明玉珍,深得蜀地人心,亦二代而亡。其他诸如李特成汉、王建前蜀、孟知祥后蜀等等盘踞川中的势力,都只能逞一时之强,终究都无法达到逐鹿天下的水准。李自成文化水平不高,但喜欢听人讲述历史典故,他在营中设有专职讲师四五人,每天只要得空,就会让他们为自己讲述古之兴亡,收益颇丰。他自己也善于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四川如笼,入之,外有铁丝庇护,可也失去了作为的机会。那么如何坐川而不至于作茧自缚?大致而言,就需要另一块进取之地以为矛,与盾牌一般的四川相配。这个矛,一般说来,要么是汉中,要么是荆襄,二者得一,可觊觎天下。反过来,得二者而无四川,则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徒有进取之地而无进取之实力。李自成有自知之明,他既没有实力拿下四川,更没有实力再席卷汉中或荆襄。所以与其徒然自困川中,还不如早作退出打算,日后卷土重来未为晚也。
次一点,四川势力复杂。这不仅包括川中正牌官军,还包括无数散居各地的土司番部。强如明朝,开国时为了压服这些个久处荒蛮的异族时,都不免付出极大的代价,及至近代,在明朝积威数百年的情况下,还发生了奢安之乱这样声势浩大的土司叛乱,川中土人的骁悍桀骜由此可见。实际上,李自成往年游走于边境地带时,也没少和这些土人打交道,深知其众的棘手程度。可以说,纵使他李自成有实力强拿了四川,坐上了据守川中的头把交椅,这把交椅上,也必定是布满钉子荆棘。要想将屁股坐稳,一来得靠实力镇压,二来要靠时间磨合,可实力与时间,李自成现在也都没有。
末一点,四川远离角逐中心。流寇之所以兴盛不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虽然不同派别的流寇们很多时候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自相杀伤,但不可否认,大部分时候,在面临朝廷这个一致的强大敌人时,他们都会放下前嫌,同仇敌忾,利用各种方式联合呼应起来,共同抵抗官军。这“联合呼应”不单单指的是合兵合营,更多情况下,流寇们还会互换资源、情报乃至人脉等等。这就使得流寇们既散如星海,难以剿杀,又如一块铁板,能迸发出足够强的合力。四川地处西南,与目前纵横于河南、两淮等地的大部分相去倍蓗,李自成名号再响,若失去其他流寇的支持与承认,也就是个笑话。
赵当世从李自成的信上大略了解了他的想法,知晓闯营终会出川。老实讲,他是舒了一口气的。舒气,不因闯营不会与自己争四川,而是和李自成一样,赵当世也早就看透了四川对于赵营只能算作一个战略阶段的缓冲这样的本质。他最怕的就是李自成一脑袋扎进川中就不走了,那么赵营届时要抽身也必然会面临许多难处。如今李自成说明了入川的战略意图,算是与赵当世的想法不谋而合。至于往哪里出川、出川去哪里,赵当世目前与军中高层还只有个模糊的目标,不足以拿出来说道,总之有一点前提:绝不和闯营一个方向出川——利益为上的势力集团之间,无一例外都是“可同患难,不能同享福”。现在闯营与赵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必须相互扶持、合作才能都活下去,只要度过了这个困难时期,一山不容二虎的场面想想都不会很远。这无关领导层的品行,而是领导层在客观环境下必须做出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