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75章 我要当状元!
赐同进士出身,狗都不当?
这话出来,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用古怪的眼神看向赵骏。
好家伙,这年头连特奏名都嫌弃,你要知道每年这几个名额,要是落在外面,可不知道多少人抢吗?
还狗都不当。
汴梁城里的狗要是有人的智慧,知道官家要赐特奏名,怕是全都蜂拥云集,把东华门的城门都得挤破掉。
“骏啊。”
赵祯见他一脸不开心的表情,咳嗽两声,说道:“朕其实一直很想问。”
说着他还比划了一下,也对赵骏竖起了中指,十分诧异道:“这个手势朕见你比了很多次,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是问候的意思。”
赵骏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属于我们后世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人独有的问候文化,一般在表示反对的时候使用。”
“原来如此。”
赵祯就又对赵骏比划了一下中指说道:“那我就反对一下你说的话,赐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并不代表着什么,将来一样出将入相,怎么不行了?”
赵骏就回敬了一个中指道:“别欺负我不懂啊,我学历史的,赐同进士出身官场地位低,升迁慢。清朝曾国藩就因为是同进士出身而相当自卑,同僚用如夫人、同进士嘲讽他他就翻脸。”
“呵呵,这伱就不懂了,在我大宋,特奏名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普通人就算是想要得到也得不到呢,在官场当中虽有些看法,但与普通进士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
赵祯笑着同样继续比划着中指:“而且你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自然就只能通过朝廷赐予和门荫入仕,可你户籍里记载父母双亡,除非给你过籍到某位赵姓大员的名下,否则不能门荫,还是只能科举。”
“我读书多,你骗不到我。还莫大荣誉,莫大耻辱还差不多。我以后还想进入官场朝堂,赐同进士出身什么地位我还不知道?到时候处处受制于人。”
赵骏这次换了双手一起比划:“就是门荫也不行,别以为我不知道,宋朝门荫不能当高官,这里所有人都是进士出身,包括老吕。不就是考试吗?让我考中就行了,我要当状元!”
我要当状元?
众人互相对视,然后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赵骏太乐了。”
“骏小子,你是在跟我等相戏耍乐吗?”
“赵骏啊。”
晏殊笑得眼泪直流道:“我知道你心高气傲,但你知道十年有多少个状元?”
“十个?”
赵骏试探性问。
“我朝一般两年开一次科举,今年八月秋闱,明年二月省试,三月殿试。有时三年才开一次,因而十年之内,状元人数不过四到五人。”
晏殊笑道:“而这名状元一路走来,需要参加近二十万人的解试,再参加四五千余人的省试,最后再参加一百多人的殿试,层层选拔,可谓是二十万人中出一。你不读书经,又怎么能考得到状元?”
“是啊。”
王曾也笑道:“你有所不知,这特奏名虽然只是第五甲,但也能让无数举子为之癫狂。要知道我大宋两年才取士一次,每次取士不过一百余人,即便是特奏名,也是万里挑一。”
虽然赵骏嫌弃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但那是因为他站在后世人的角度,觉得赐同进士出身身份太低了,配不上他。
可要是站在宋朝人的视角,即便是同进士出身,那也是光宗耀祖。
原因在于录取率!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初赵匡胤时期,每年参加乡试的人数高达十多万人,这个数字到仁宗朝已经是二十万,到南宋理宗朝则达到了四十万。
而参加乡试的人多,录取率却低得发指,如北宋徽宗崇宁五年,有十八万人参加乡试,只有2334人通过考试,录取率1.29%。
虽然从举人考到进士的录取率比乡试稍微高一点,几千人里面能进一百多个,但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因此如果按录取率的话,人大的录取率还真不算什么,清华北大都比不上。
但赵骏依旧是一脸嫌弃,说道:“问题是特奏名在官场的地位也实在是太低了点,不是我瞧不起特奏名,而是我既然要干大事,起点是不是应该更高一些?”
“有我们在,难道还怕你起点不高吗?”
吕夷简笑道。
赵骏摇摇头:“我觉得没吕相公想得那么简单,你们给我安排的身份是父母双亡对吧。”
“是啊。”
“我一个无父无母,没有丝毫背景的普通汴梁人,还是多次考试不中,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入仕者,你们说我在官场的地位有多低?”
“额”
众人互相对视,自古以来门荫入仕和赐同进士出身的在官场鄙视链当中就是最底层。
要是有背景还好,没背景的话那简直就是底层中的底层。
在官场上混确实会被人看不起。
赵骏继续说道:“然后再有官家和宰相撑腰?那第二天整个汴梁的谣言是不是得满天飞了?怕是我是官家的私生子这种话都能被传出去你们信不信?”
“这没那么夸张吧。”
赵祯挠挠头。
他还真不知道汴梁人们百姓的茶余饭后闲聊到底有多恐怖。
赵骏笑道:“不管有没有那么夸张,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希望将来进入官场要有一定的地位,不能处处受制于人。那么拿一个比较高的科举名次,就是我的首要目标。”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如今的官场是存在这样的鄙夷,一甲歧视二甲,二甲歧视三甲,三甲歧视四甲,四甲歧视门荫以及五甲。”
王曾沉声道:“但问题是科举之法决不能变,哪怕你说得再多也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入仕!”
赵骏笑道:“不就是考试吗?我们当代学生最不怕的就是考试,当年高考一年有一千多万人,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一样考上了人大。”
“说得轻巧。”
范仲淹忍不住在一旁取笑道:“你会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吗?就算你策论能过,诗词呢?”
“诗词?简单!我抄不就行了?”
赵骏乐道。
开玩笑,北宋的诗词不好抄,我还不能抄南宋的?
再不济明朝、清朝甚至民国都有好诗词,我怕它这个?
范仲淹当时人就麻了,气愤道:“你那是抄的,做不得数!”
“呵呵。”
赵骏笑呵呵地道:“我写出来就是我的,苏轼我记得就是景祐三年出生的,今年才一岁,你要不去找他来跟我对峙,说我抄他的诗词?而且不止是苏轼的,连你们的我都抄。”
晏殊大惊失色:“连我们的你都敢抄?”
赵骏不怀好意地盯着晏殊道:“我记得你最出名的是《浣溪沙》,里面有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知道写了没有。”
晏殊瞪着他怒气冲冲地道:“不好意思,我天圣二年就写出来了。”
赵骏想了想道:“那首《山亭柳·赠歌者》你肯定没写出来,我记得那是你六十岁被贬官的时候写的。”
晏殊震惊道:“那是我将来写的诗词?”
赵骏单手叉腰,用右手大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道:“当然,你没写,那就是我的了。我都穿越了,凭什么不让... -->>
第75章 我要当状元!
赐同进士出身,狗都不当?
这话出来,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用古怪的眼神看向赵骏。
好家伙,这年头连特奏名都嫌弃,你要知道每年这几个名额,要是落在外面,可不知道多少人抢吗?
还狗都不当。
汴梁城里的狗要是有人的智慧,知道官家要赐特奏名,怕是全都蜂拥云集,把东华门的城门都得挤破掉。
“骏啊。”
赵祯见他一脸不开心的表情,咳嗽两声,说道:“朕其实一直很想问。”
说着他还比划了一下,也对赵骏竖起了中指,十分诧异道:“这个手势朕见你比了很多次,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是问候的意思。”
赵骏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属于我们后世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人独有的问候文化,一般在表示反对的时候使用。”
“原来如此。”
赵祯就又对赵骏比划了一下中指说道:“那我就反对一下你说的话,赐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并不代表着什么,将来一样出将入相,怎么不行了?”
赵骏就回敬了一个中指道:“别欺负我不懂啊,我学历史的,赐同进士出身官场地位低,升迁慢。清朝曾国藩就因为是同进士出身而相当自卑,同僚用如夫人、同进士嘲讽他他就翻脸。”
“呵呵,这伱就不懂了,在我大宋,特奏名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普通人就算是想要得到也得不到呢,在官场当中虽有些看法,但与普通进士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
赵祯笑着同样继续比划着中指:“而且你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自然就只能通过朝廷赐予和门荫入仕,可你户籍里记载父母双亡,除非给你过籍到某位赵姓大员的名下,否则不能门荫,还是只能科举。”
“我读书多,你骗不到我。还莫大荣誉,莫大耻辱还差不多。我以后还想进入官场朝堂,赐同进士出身什么地位我还不知道?到时候处处受制于人。”
赵骏这次换了双手一起比划:“就是门荫也不行,别以为我不知道,宋朝门荫不能当高官,这里所有人都是进士出身,包括老吕。不就是考试吗?让我考中就行了,我要当状元!”
我要当状元?
众人互相对视,然后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赵骏太乐了。”
“骏小子,你是在跟我等相戏耍乐吗?”
“赵骏啊。”
晏殊笑得眼泪直流道:“我知道你心高气傲,但你知道十年有多少个状元?”
“十个?”
赵骏试探性问。
“我朝一般两年开一次科举,今年八月秋闱,明年二月省试,三月殿试。有时三年才开一次,因而十年之内,状元人数不过四到五人。”
晏殊笑道:“而这名状元一路走来,需要参加近二十万人的解试,再参加四五千余人的省试,最后再参加一百多人的殿试,层层选拔,可谓是二十万人中出一。你不读书经,又怎么能考得到状元?”
“是啊。”
王曾也笑道:“你有所不知,这特奏名虽然只是第五甲,但也能让无数举子为之癫狂。要知道我大宋两年才取士一次,每次取士不过一百余人,即便是特奏名,也是万里挑一。”
虽然赵骏嫌弃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但那是因为他站在后世人的角度,觉得赐同进士出身身份太低了,配不上他。
可要是站在宋朝人的视角,即便是同进士出身,那也是光宗耀祖。
原因在于录取率!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初赵匡胤时期,每年参加乡试的人数高达十多万人,这个数字到仁宗朝已经是二十万,到南宋理宗朝则达到了四十万。
而参加乡试的人多,录取率却低得发指,如北宋徽宗崇宁五年,有十八万人参加乡试,只有2334人通过考试,录取率1.29%。
虽然从举人考到进士的录取率比乡试稍微高一点,几千人里面能进一百多个,但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因此如果按录取率的话,人大的录取率还真不算什么,清华北大都比不上。
但赵骏依旧是一脸嫌弃,说道:“问题是特奏名在官场的地位也实在是太低了点,不是我瞧不起特奏名,而是我既然要干大事,起点是不是应该更高一些?”
“有我们在,难道还怕你起点不高吗?”
吕夷简笑道。
赵骏摇摇头:“我觉得没吕相公想得那么简单,你们给我安排的身份是父母双亡对吧。”
“是啊。”
“我一个无父无母,没有丝毫背景的普通汴梁人,还是多次考试不中,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入仕者,你们说我在官场的地位有多低?”
“额”
众人互相对视,自古以来门荫入仕和赐同进士出身的在官场鄙视链当中就是最底层。
要是有背景还好,没背景的话那简直就是底层中的底层。
在官场上混确实会被人看不起。
赵骏继续说道:“然后再有官家和宰相撑腰?那第二天整个汴梁的谣言是不是得满天飞了?怕是我是官家的私生子这种话都能被传出去你们信不信?”
“这没那么夸张吧。”
赵祯挠挠头。
他还真不知道汴梁人们百姓的茶余饭后闲聊到底有多恐怖。
赵骏笑道:“不管有没有那么夸张,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希望将来进入官场要有一定的地位,不能处处受制于人。那么拿一个比较高的科举名次,就是我的首要目标。”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如今的官场是存在这样的鄙夷,一甲歧视二甲,二甲歧视三甲,三甲歧视四甲,四甲歧视门荫以及五甲。”
王曾沉声道:“但问题是科举之法决不能变,哪怕你说得再多也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入仕!”
赵骏笑道:“不就是考试吗?我们当代学生最不怕的就是考试,当年高考一年有一千多万人,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一样考上了人大。”
“说得轻巧。”
范仲淹忍不住在一旁取笑道:“你会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吗?就算你策论能过,诗词呢?”
“诗词?简单!我抄不就行了?”
赵骏乐道。
开玩笑,北宋的诗词不好抄,我还不能抄南宋的?
再不济明朝、清朝甚至民国都有好诗词,我怕它这个?
范仲淹当时人就麻了,气愤道:“你那是抄的,做不得数!”
“呵呵。”
赵骏笑呵呵地道:“我写出来就是我的,苏轼我记得就是景祐三年出生的,今年才一岁,你要不去找他来跟我对峙,说我抄他的诗词?而且不止是苏轼的,连你们的我都抄。”
晏殊大惊失色:“连我们的你都敢抄?”
赵骏不怀好意地盯着晏殊道:“我记得你最出名的是《浣溪沙》,里面有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知道写了没有。”
晏殊瞪着他怒气冲冲地道:“不好意思,我天圣二年就写出来了。”
赵骏想了想道:“那首《山亭柳·赠歌者》你肯定没写出来,我记得那是你六十岁被贬官的时候写的。”
晏殊震惊道:“那是我将来写的诗词?”
赵骏单手叉腰,用右手大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道:“当然,你没写,那就是我的了。我都穿越了,凭什么不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