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魂穿成宋孝武帝,打造铁血刘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颜师伯的话说完,或许是因为刚刚的一场大胜带来的亢奋感,众将纷纷点头表示了赞同,这个有些荒唐的计划就这样在一个不知名的树荫下确定了下来。
建康城内,由于此处江南,冬天第一场大雪酝酿了很久才终于在十二月初的一场深夜下了下来。不过也或许是酝酿了很久,这场大雪一来就是满天的鹅毛大雪,厚厚的在地上铺了一层。
刘寒在这一天特意下了诏书允许官员放假一天,除了必要的官员都可以不用前往官署。这倒不是刘寒有多么良心,下大雪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日恰好也是国债发行的日子,他也想让这帮官员,特别是家里有钱的官员别去官署,去国债发行的现场为他老人家捧捧场。
不过这就是刘寒多虑了,他让竟陵王刘诞亲自来管这件事,就绝对不会冷清。尽管有中书舍人戴法兴管着他,但是他一个中书舍人哪里管得住一个亲王,还是皇帝的亲弟弟。
这些天在京城里他上蹿下跳,完全不顾亲王的身份,到处宣传,一方面这本来就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又有天子背书,再加上他们这么一宣传,满城上下可谓是人尽皆知。甚至被有些人在市井小巷两这件事传的越发的玄乎。说什么天子得了聚宝盆,可以钱生钱什么的。气的不少御史直接跑到刘寒的面前拿着折子去弹劾他不顾天家脸面。
接到弹劾奏折刘寒也是一脸苦笑,但是自己诏书已经下了,他也不可能收回,只能把刘诞叫过来雷声大,雨点小的批评了一顿,又叫戴法兴好好监督他就作罢了。结果就是刘诞好了两天又回去之前的状态了。
这日一早,京城临时修筑在郊外,专门负责贩卖国债的官署已经挤满了人。有京城的富商,有远近闻名的大儒,有朝廷的大员,甚至还有一大批闻风而来的百姓。他们是肯定是买不起那些大额的国债的,但是刘寒特意给百姓们留了一部分额度较小,但是利息依旧不错的债券作为给百姓的福利贩卖,一方面是积累民心,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贩卖国债的现场积累人气。一时间现场人声鼎沸,朝廷的建康令不得不派出一大批衙役去维持现场秩序。
国债贩卖一开始,那些京城的普通百姓就迅速上前,将那些小额的债券直接一抢而空,预计要卖一天的小额债券竟然在半个时辰内就全部售罄。但是预料之外的是那些大额的债券却有着冷清,或许是心里有所忌惮,谁都不敢轻易的开这个头。
可是出乎众人的意料,人群中突然跑出来一个家仆模样的人,口称是为自己家的主子买国债,而且一口气就是五十万钱。
这么阔绰的手笔,这么果断的决定,众人都不禁开始猜测那位背后大人物的身份。
“听说了吗?那个大人物好像叫做什么刘寒。”
“刘寒,没听说过啊,听上去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
“诶?姓刘,那他会不会是什么咱不知名的皇室成员?”
“啧啧啧,怪不得,敢直接驳了那些世家大族的面子,恐怕也只有皇室可以做到了。”
“嗐,谁能拿的准呢?这京城地界藏龙卧虎,不是咱们寻常百姓能够议论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议论着,可都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毕竟京城有名的大人物太多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位他们眼中的不知名之辈还是成功引发了大额债券购买的热潮,许多世家大族和那些有钱的寒门、富商相互争抢,巨额的债券限额竟然被一个时辰内一抢而空,看的那些刚刚买完小额债券,正在看热闹的寻常百姓目瞪口呆。
而且这种势头一旦掀起来,就没了个停歇,往后的数日之内,朝廷发布的那些国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内被一抢而空,甚至有些大额的债券出现了需要花钱贿赂才能买到的地步,因为对他们而言,大额的国债购买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想要给皇宫里的大宋天子留个好印象,希望日后能谋个一官半职啥的。
特别是那些富商,本身没有学识,只有钱,没有地位。毕竟按照中国人传统士农工商的排列,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辈子也就圆满了。如今的议政阁又不可能让他们这些粗人进去,想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只能用这种方法。故而尽管希望渺茫,但是依旧不顾一切的购入。
随着一份份债券购入的消息汇聚到皇宫内,此时的刘寒虽然表面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心里其实已经乐开了花。毕竟对他而言天家颜面算什么,我一个现代青年本人就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对这种东西根本无感。但是钱可就不一样了,这些是实打实的东西。是以后大军北伐的军饷,是朝廷赈济百姓的粮食,是发展军事的支柱,这才是刘寒想要的。
国债的这一轮风波过去,接下来的议政阁相比之下就要冷清的多,倒不是这件事情的反响不大,也不是萧思话等人宣传的不给力,而是由于限制条件太多,甚至是为那些世家大族量身打造的。这就导致前来报名的人要远远少于之前购买国债的人数。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里面的竞争就不激烈,那些世家大族都十分清楚这是直接面见天子的大好机会,许多士族,特别是那些地位没有那么高的士族都盼望着以这样的方式鱼跃龙门,一举抬升自家的地位。所以为了拿下议政阁的席位几乎是不顾一切,掏空了大半家产去给朝廷捐献,将支持北伐的口号喊的震天响。
那些真正的高门,比如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等虽然在朝中都有实权高官,但为了面子也捐出了巨量的财物,最后这些议政阁捐出来的钱甚至要比国债还要多,弄的一些家里并不殷实的士族只能望而兴叹。
颜师伯的话说完,或许是因为刚刚的一场大胜带来的亢奋感,众将纷纷点头表示了赞同,这个有些荒唐的计划就这样在一个不知名的树荫下确定了下来。
建康城内,由于此处江南,冬天第一场大雪酝酿了很久才终于在十二月初的一场深夜下了下来。不过也或许是酝酿了很久,这场大雪一来就是满天的鹅毛大雪,厚厚的在地上铺了一层。
刘寒在这一天特意下了诏书允许官员放假一天,除了必要的官员都可以不用前往官署。这倒不是刘寒有多么良心,下大雪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日恰好也是国债发行的日子,他也想让这帮官员,特别是家里有钱的官员别去官署,去国债发行的现场为他老人家捧捧场。
不过这就是刘寒多虑了,他让竟陵王刘诞亲自来管这件事,就绝对不会冷清。尽管有中书舍人戴法兴管着他,但是他一个中书舍人哪里管得住一个亲王,还是皇帝的亲弟弟。
这些天在京城里他上蹿下跳,完全不顾亲王的身份,到处宣传,一方面这本来就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又有天子背书,再加上他们这么一宣传,满城上下可谓是人尽皆知。甚至被有些人在市井小巷两这件事传的越发的玄乎。说什么天子得了聚宝盆,可以钱生钱什么的。气的不少御史直接跑到刘寒的面前拿着折子去弹劾他不顾天家脸面。
接到弹劾奏折刘寒也是一脸苦笑,但是自己诏书已经下了,他也不可能收回,只能把刘诞叫过来雷声大,雨点小的批评了一顿,又叫戴法兴好好监督他就作罢了。结果就是刘诞好了两天又回去之前的状态了。
这日一早,京城临时修筑在郊外,专门负责贩卖国债的官署已经挤满了人。有京城的富商,有远近闻名的大儒,有朝廷的大员,甚至还有一大批闻风而来的百姓。他们是肯定是买不起那些大额的国债的,但是刘寒特意给百姓们留了一部分额度较小,但是利息依旧不错的债券作为给百姓的福利贩卖,一方面是积累民心,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贩卖国债的现场积累人气。一时间现场人声鼎沸,朝廷的建康令不得不派出一大批衙役去维持现场秩序。
国债贩卖一开始,那些京城的普通百姓就迅速上前,将那些小额的债券直接一抢而空,预计要卖一天的小额债券竟然在半个时辰内就全部售罄。但是预料之外的是那些大额的债券却有着冷清,或许是心里有所忌惮,谁都不敢轻易的开这个头。
可是出乎众人的意料,人群中突然跑出来一个家仆模样的人,口称是为自己家的主子买国债,而且一口气就是五十万钱。
这么阔绰的手笔,这么果断的决定,众人都不禁开始猜测那位背后大人物的身份。
“听说了吗?那个大人物好像叫做什么刘寒。”
“刘寒,没听说过啊,听上去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
“诶?姓刘,那他会不会是什么咱不知名的皇室成员?”
“啧啧啧,怪不得,敢直接驳了那些世家大族的面子,恐怕也只有皇室可以做到了。”
“嗐,谁能拿的准呢?这京城地界藏龙卧虎,不是咱们寻常百姓能够议论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议论着,可都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毕竟京城有名的大人物太多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位他们眼中的不知名之辈还是成功引发了大额债券购买的热潮,许多世家大族和那些有钱的寒门、富商相互争抢,巨额的债券限额竟然被一个时辰内一抢而空,看的那些刚刚买完小额债券,正在看热闹的寻常百姓目瞪口呆。
而且这种势头一旦掀起来,就没了个停歇,往后的数日之内,朝廷发布的那些国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内被一抢而空,甚至有些大额的债券出现了需要花钱贿赂才能买到的地步,因为对他们而言,大额的国债购买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想要给皇宫里的大宋天子留个好印象,希望日后能谋个一官半职啥的。
特别是那些富商,本身没有学识,只有钱,没有地位。毕竟按照中国人传统士农工商的排列,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辈子也就圆满了。如今的议政阁又不可能让他们这些粗人进去,想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只能用这种方法。故而尽管希望渺茫,但是依旧不顾一切的购入。
随着一份份债券购入的消息汇聚到皇宫内,此时的刘寒虽然表面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心里其实已经乐开了花。毕竟对他而言天家颜面算什么,我一个现代青年本人就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对这种东西根本无感。但是钱可就不一样了,这些是实打实的东西。是以后大军北伐的军饷,是朝廷赈济百姓的粮食,是发展军事的支柱,这才是刘寒想要的。
国债的这一轮风波过去,接下来的议政阁相比之下就要冷清的多,倒不是这件事情的反响不大,也不是萧思话等人宣传的不给力,而是由于限制条件太多,甚至是为那些世家大族量身打造的。这就导致前来报名的人要远远少于之前购买国债的人数。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里面的竞争就不激烈,那些世家大族都十分清楚这是直接面见天子的大好机会,许多士族,特别是那些地位没有那么高的士族都盼望着以这样的方式鱼跃龙门,一举抬升自家的地位。所以为了拿下议政阁的席位几乎是不顾一切,掏空了大半家产去给朝廷捐献,将支持北伐的口号喊的震天响。
那些真正的高门,比如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等虽然在朝中都有实权高官,但为了面子也捐出了巨量的财物,最后这些议政阁捐出来的钱甚至要比国债还要多,弄的一些家里并不殷实的士族只能望而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