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拆迁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波佩/红岩文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
2003年,我从天上回到人间居住两年有余,已渐渐适应久违了的人气和烟火味,命运再无波澜,心境安谧,生活也开始有了些小模样。这期间,我读到一个冠名“隔墙有耳”的短篇小说,于无声处,开始震惊于人类社会中的某一款人际关系,被描写到极致和出格。随后,我结识到在地球上住了二十多年的作者李黎,源源不断地读到他更多的小说。这些作品中,作者深谙世事所散发出的叙述语感,令读者回味绵长的语言跟笔触,使我联想起同一时期的一部小成本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甚至妄想着李黎和影片中的讲述者约翰(自述为耶稣)一样,已在地球上活了一万四千年。话说这位曾经的史前穴居人、人类历史的完整经历者约翰,在电影中持续讲述着各个时代人类的故事,且一直停留在三十五岁,永不衰老。回观李黎,二十郎当,事实上的毛头小伙一枚,其时,他的小说写作刚刚起步未久,但叙述口气却和疑似耶稣的老约翰惊人地相似。
时至今日,我常常还是会有个错觉,今年三十五岁的小说家李黎,其实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讲述者约翰。基于他的小说呈现出来的古老的和新鲜的人类景观,他已在地球上生活上万年,如今作为叙述者的李黎正经历着一个三十五岁的轮回,他要讲述的,正是这一轮回中正在发生的事。每当我进入这样的想象之中,浑身上下,即刻被时间带来的惊悚所包围。但不一样的是,由于某种可触碰的即视感,这时,现实感极强的李黎,既不像那个穿梭于时空次元的讲述者,甚至不像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作家,更像是他自己小说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物,是由N个被他塑造和虚构出来的人格组合而成。由此,在我这里,李黎和李黎的小说,具备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涵,那就是“现实感”和“非常现实感”。作为他的责编,十多年来,我不断地读到李黎的新作,整个流程约莫是这样:有时他是在头天把一个小说写好,第二天改毕,当晚用QQ传送过来,我在第三天凌晨读完并在第四天决定刊发。又或者是许久没有他的消息,半年后通过电子邮箱发来一堆中短篇小说,那时,就有一堆疑似李黎的小说人物在眼前晃悠,参与我的生活,从未中断。直到去年的一个诗歌笔会上,常年住在邮箱里的李黎,QQ、博客和微信中的李黎,在我看来已具有电子化人格的李黎,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固体结构,出现在一堆——以气体为主的诗人中间。
那时,小说家李黎另有一个诗人身份,他用如斯语气写诗:“父母进入晚年,家中的一切开始静止。”不带抒情而唤起诗性的,却依然是叙事的方式。正如我预感到的那样,接下来他会在诗歌中这样叙述:“家中唯一的生机,是遥远的子女偶尔回来……”这一下,又把我拉回到李黎的小说中去,是接下来的这一句,把诗歌开篇的现实逼仄和窒息的生活常态,置换到一个有长度,有烟火味,有人际发生和有想象力的书写空间,甚至是,将这些能源输送到一个辽阔的叙事语境中去。于是,从中加深了我对李黎文学的认知。我明白他从“饭桌上有一只大雁”,这样极端的和残酷的视觉中,渐渐养成悖论特质和陌生化的书写方式,并从中获取文学性。
平头、浓眉,体肤略显黝黑,面上残留着少许未曾剃除完全的胡须,南方人常见的欢实的小身板上,有南京京郊僻静的巷陌,或寂寥村落生成的生活气,淡定、深沉和宠辱不惊,甚或,有某种宿命的氤氲。这样的气息和氛围不是出自对书本的阅读,也不是旅行,貌似更多来自祖传的民间经验和生活智慧。或许,这些都能从李黎偶尔泛着狡黠的眼光中透露出来。
就这样,通过李黎,我认识了生活于地球上另一种逻辑空间里的族类,认识了小说人物杜大伟、陈尚龙,认识了杜大伟和陈尚龙周边的人事和人际。有时是化身主人公“我”的——陈尚龙的同窗、叔伯、表哥,有时是他们生活的对象和对立,尤为奇妙的是,还结识到一只名叫安德烈·曹寇的鸟(那个作品是李黎另一文学空间里的书写潜能,像是他写作行为中的一个意... -->>
波佩/红岩文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
2003年,我从天上回到人间居住两年有余,已渐渐适应久违了的人气和烟火味,命运再无波澜,心境安谧,生活也开始有了些小模样。这期间,我读到一个冠名“隔墙有耳”的短篇小说,于无声处,开始震惊于人类社会中的某一款人际关系,被描写到极致和出格。随后,我结识到在地球上住了二十多年的作者李黎,源源不断地读到他更多的小说。这些作品中,作者深谙世事所散发出的叙述语感,令读者回味绵长的语言跟笔触,使我联想起同一时期的一部小成本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甚至妄想着李黎和影片中的讲述者约翰(自述为耶稣)一样,已在地球上活了一万四千年。话说这位曾经的史前穴居人、人类历史的完整经历者约翰,在电影中持续讲述着各个时代人类的故事,且一直停留在三十五岁,永不衰老。回观李黎,二十郎当,事实上的毛头小伙一枚,其时,他的小说写作刚刚起步未久,但叙述口气却和疑似耶稣的老约翰惊人地相似。
时至今日,我常常还是会有个错觉,今年三十五岁的小说家李黎,其实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讲述者约翰。基于他的小说呈现出来的古老的和新鲜的人类景观,他已在地球上生活上万年,如今作为叙述者的李黎正经历着一个三十五岁的轮回,他要讲述的,正是这一轮回中正在发生的事。每当我进入这样的想象之中,浑身上下,即刻被时间带来的惊悚所包围。但不一样的是,由于某种可触碰的即视感,这时,现实感极强的李黎,既不像那个穿梭于时空次元的讲述者,甚至不像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作家,更像是他自己小说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物,是由N个被他塑造和虚构出来的人格组合而成。由此,在我这里,李黎和李黎的小说,具备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涵,那就是“现实感”和“非常现实感”。作为他的责编,十多年来,我不断地读到李黎的新作,整个流程约莫是这样:有时他是在头天把一个小说写好,第二天改毕,当晚用QQ传送过来,我在第三天凌晨读完并在第四天决定刊发。又或者是许久没有他的消息,半年后通过电子邮箱发来一堆中短篇小说,那时,就有一堆疑似李黎的小说人物在眼前晃悠,参与我的生活,从未中断。直到去年的一个诗歌笔会上,常年住在邮箱里的李黎,QQ、博客和微信中的李黎,在我看来已具有电子化人格的李黎,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固体结构,出现在一堆——以气体为主的诗人中间。
那时,小说家李黎另有一个诗人身份,他用如斯语气写诗:“父母进入晚年,家中的一切开始静止。”不带抒情而唤起诗性的,却依然是叙事的方式。正如我预感到的那样,接下来他会在诗歌中这样叙述:“家中唯一的生机,是遥远的子女偶尔回来……”这一下,又把我拉回到李黎的小说中去,是接下来的这一句,把诗歌开篇的现实逼仄和窒息的生活常态,置换到一个有长度,有烟火味,有人际发生和有想象力的书写空间,甚至是,将这些能源输送到一个辽阔的叙事语境中去。于是,从中加深了我对李黎文学的认知。我明白他从“饭桌上有一只大雁”,这样极端的和残酷的视觉中,渐渐养成悖论特质和陌生化的书写方式,并从中获取文学性。
平头、浓眉,体肤略显黝黑,面上残留着少许未曾剃除完全的胡须,南方人常见的欢实的小身板上,有南京京郊僻静的巷陌,或寂寥村落生成的生活气,淡定、深沉和宠辱不惊,甚或,有某种宿命的氤氲。这样的气息和氛围不是出自对书本的阅读,也不是旅行,貌似更多来自祖传的民间经验和生活智慧。或许,这些都能从李黎偶尔泛着狡黠的眼光中透露出来。
就这样,通过李黎,我认识了生活于地球上另一种逻辑空间里的族类,认识了小说人物杜大伟、陈尚龙,认识了杜大伟和陈尚龙周边的人事和人际。有时是化身主人公“我”的——陈尚龙的同窗、叔伯、表哥,有时是他们生活的对象和对立,尤为奇妙的是,还结识到一只名叫安德烈·曹寇的鸟(那个作品是李黎另一文学空间里的书写潜能,像是他写作行为中的一个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