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五代十国那些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i他自己小时候养成的,这更是没有任何根据。
一个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能够达到改头换面的地步,年轻时候的李昪还是很热血,很暴力的,曾经跟着徐温打仗,好几次主动请战,这样的人的确是算不上爱好和平啥的。
至于到了中年以后,他很少动用暴力。这个时候也是徐温保境安民政策的高潮时期,李昪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在他尝到了保境安民这个政策的好处之后,他自然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行这个政策。
举几个例子吧,据说当时李昪刚刚称帝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李昪,既然认了唐朝李氏为祖先,那么就要为祖先做点事吧,先把中原夺回来,恢复大唐江山再说。
这个任务,对于李昪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他并没有被大臣们忽悠住,他是个聪明人,时刻保持着自己的清醒。
李昪说道:“我小时候就在军中长大,看到百姓们因为战争困苦不已,流离失所,就很伤心,现在我做了皇帝,要以民为重,不能随便出兵,祸害百姓。”
这个借口好,大臣们谁也说不出来反对的话,不然的话那就是“祸害百姓”,其实不管这句话是李昪真实的想法,还是一个借口,都能看出来李昪对于战争还是不太感冒。
其实此时对于南唐来说,他还是很占优势的,最起码在江南他是第一大藩镇,手底下常年拥有三十多个州,这样大的势力仅仅次于中原势力。
当时南唐差不多有三个目标,一个是闽国,一个是吴越,一个是楚国。
闽国最小,按理说也最容易,大臣们让李昪出兵,但是李昪不愿意,他说:“闽国高山丘陵,地形复杂,虽然国小,但是最少要半年才能平定,而且拿下了闽国之后,得到的还没有损失的多,不值得。”
这一战还没开始就饿比李昪否决了。
接下来是吴越,南唐的大臣们一直想要打吴越,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吴越是他们的老敌人了,而且钱鏐也死了,吴越要是出点啥状况,大臣们就都开始撺弄着李昪打吴越。
刚好,有一年夏天,吴越的杭州失火了,这一次火大,皇城内部能烧的基本上都少了,此时的吴越王就是钱传瓘,打仗还行,但是很明显他没见过这么大的火,一下子吓傻了,神经有点不正常了。
南唐大臣们听说这个消息,急忙请示李昪,赶紧打吴越把,干掉了吴越,就能称霸江南了,开疆拓土,成就一代伟业啊。
李昪忍住了,没有受到这些大臣们的诱惑,他说道:“吴越王虽然有点傻了,但是吴越的整体实力还在,吴越国和咱们的实力差不了多少,还是小心点吧。”
这一场战斗还是没有开始就再次结束了。
接下来是对楚国的战斗,楚国地形平坦,国内政治乱七八糟,而且势力还小,这样打起来那可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于是大臣们又去找李昪让李昪打楚国,但是李昪又说了:“楚国国小,咱们是大国,楚国的确是好打,但是打下来之后我落了一个以大欺小的名声,这不好,不好!”
所以楚国这场战斗还没打起来,又夭折了。
经过这几件事,大臣们算是明白了,这个皇帝那是不准备打仗,准备守住老本就行了,不求开疆拓土,所以就有大臣公开成和就骂:“田舍翁安能成大事”,骂的挺狠的,揭了李昪的老底了。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还真的不能说谁对谁错,李昪不愿意对周边的政权动手,虽然有他自己的考虑,但是事实上却是放弃了开疆拓土的机会,放弃了统一的希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坚持保境安民的李昪,为南唐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政策,为南唐百姓争取到了长期的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功德无量的。
从李昪自身来说,李昪的能力很强,但是还不是最强的,他和杨行密比起来差点,和李克用、李存勖。朱温等人比起来更是差了点,所以他能够在江南做个大藩镇那没啥问题,但是真要是逐鹿天下,李昪还真不一定有这个资格和能力。
所以李昪的所作作为完全可以理解成是李昪了解自身之后机智的做出的对自己而言最合适也是最恰当的一种选择,那就是文治,尽力搞个盛世,在乱世搞个地方性的小盛世,这的确是很奇葩。
而我们现在来看,李昪的确是成功了,他最终靠着这个名留青史,要是他一直对外扩张搞侵略,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结局,不知道还会不会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明君,好皇帝。
李昪除了这两点,他在经济、文化和外交上都有不小的政绩,经济上,江南工商业的发展,南方一带大量的茶叶和生丝,还有丝绸等源源不断运出去,交换中原的金银和北方的皮毛,甚至海上贸易也有点,主要就是和契丹等地进行交易,毕竟陆地上已经被封住了。
在文化上,大兴科举,重视文化事业建设,搞了不少的学校,当时印刷术在江南已经比较发达了,那时候读书再也不用抄了,到时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一个地区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就看一个地区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文化和教育水平高了,那就是真繁荣,要是文化和教育落后,就算是人民富裕了,那也是暴发户,也是假繁荣,不可能长久的。
在外交上,李昪交好各国,和中原政权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联系的,和契丹更是交流很多,周边的国家也乐意和南唐和平共处反正这些小国家也不敢打南唐的主意。
一时间,江南似乎回到了盛唐时期,但是这注定是假象就算是一个地区的生活条件改变了,这也改变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混乱状况。
繁华易逝,烟花易冷,李昪七年的执政时光一晃而过,他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还是很满意的,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做大唐的皇帝,永远能够享受这一切,永远就这么一直下去。
谁都知道,人最终不免一死,但是真的事到临头能够看得开的又有几人,李昪英明了一世,老了又相信这些道家术士的忽悠,也开始修仙炼丹,妄想长生不老了。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长期服用丹药,结果却因为服食丹药过量,中了铅毒,那时候的丹药基本山都是铅和汞这些致命的重金属。历史上因为乱用丹药死的皇帝还真不少。
原本想着服用丹药长生不老,但是谁想到丹药却最终成了催命符,毒死了自己,再加上其他的并发症,英明了一生的李昪就这么死了。
死前他把自己的继承人,自己的长子李景通,也就是后来的李璟,叫道了跟前,对李璟说道:“我给力留了七百万的财物,这些东西足够你用了,以后你要好好守住家业,和周边国家交好,保存社稷江山,我吃丹药原本想长生,但是最终却因此而死,你要引以为戒啊。”
可以说,死前的李昪还是很清醒的,他的这些话应该说都是发自肺腑的。
当天,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年)二月,一代明主李昪撒手归西,享年五十六岁。(未完待续)
是i他自己小时候养成的,这更是没有任何根据。
一个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能够达到改头换面的地步,年轻时候的李昪还是很热血,很暴力的,曾经跟着徐温打仗,好几次主动请战,这样的人的确是算不上爱好和平啥的。
至于到了中年以后,他很少动用暴力。这个时候也是徐温保境安民政策的高潮时期,李昪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在他尝到了保境安民这个政策的好处之后,他自然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行这个政策。
举几个例子吧,据说当时李昪刚刚称帝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李昪,既然认了唐朝李氏为祖先,那么就要为祖先做点事吧,先把中原夺回来,恢复大唐江山再说。
这个任务,对于李昪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他并没有被大臣们忽悠住,他是个聪明人,时刻保持着自己的清醒。
李昪说道:“我小时候就在军中长大,看到百姓们因为战争困苦不已,流离失所,就很伤心,现在我做了皇帝,要以民为重,不能随便出兵,祸害百姓。”
这个借口好,大臣们谁也说不出来反对的话,不然的话那就是“祸害百姓”,其实不管这句话是李昪真实的想法,还是一个借口,都能看出来李昪对于战争还是不太感冒。
其实此时对于南唐来说,他还是很占优势的,最起码在江南他是第一大藩镇,手底下常年拥有三十多个州,这样大的势力仅仅次于中原势力。
当时南唐差不多有三个目标,一个是闽国,一个是吴越,一个是楚国。
闽国最小,按理说也最容易,大臣们让李昪出兵,但是李昪不愿意,他说:“闽国高山丘陵,地形复杂,虽然国小,但是最少要半年才能平定,而且拿下了闽国之后,得到的还没有损失的多,不值得。”
这一战还没开始就饿比李昪否决了。
接下来是吴越,南唐的大臣们一直想要打吴越,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吴越是他们的老敌人了,而且钱鏐也死了,吴越要是出点啥状况,大臣们就都开始撺弄着李昪打吴越。
刚好,有一年夏天,吴越的杭州失火了,这一次火大,皇城内部能烧的基本上都少了,此时的吴越王就是钱传瓘,打仗还行,但是很明显他没见过这么大的火,一下子吓傻了,神经有点不正常了。
南唐大臣们听说这个消息,急忙请示李昪,赶紧打吴越把,干掉了吴越,就能称霸江南了,开疆拓土,成就一代伟业啊。
李昪忍住了,没有受到这些大臣们的诱惑,他说道:“吴越王虽然有点傻了,但是吴越的整体实力还在,吴越国和咱们的实力差不了多少,还是小心点吧。”
这一场战斗还是没有开始就再次结束了。
接下来是对楚国的战斗,楚国地形平坦,国内政治乱七八糟,而且势力还小,这样打起来那可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于是大臣们又去找李昪让李昪打楚国,但是李昪又说了:“楚国国小,咱们是大国,楚国的确是好打,但是打下来之后我落了一个以大欺小的名声,这不好,不好!”
所以楚国这场战斗还没打起来,又夭折了。
经过这几件事,大臣们算是明白了,这个皇帝那是不准备打仗,准备守住老本就行了,不求开疆拓土,所以就有大臣公开成和就骂:“田舍翁安能成大事”,骂的挺狠的,揭了李昪的老底了。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还真的不能说谁对谁错,李昪不愿意对周边的政权动手,虽然有他自己的考虑,但是事实上却是放弃了开疆拓土的机会,放弃了统一的希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坚持保境安民的李昪,为南唐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政策,为南唐百姓争取到了长期的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功德无量的。
从李昪自身来说,李昪的能力很强,但是还不是最强的,他和杨行密比起来差点,和李克用、李存勖。朱温等人比起来更是差了点,所以他能够在江南做个大藩镇那没啥问题,但是真要是逐鹿天下,李昪还真不一定有这个资格和能力。
所以李昪的所作作为完全可以理解成是李昪了解自身之后机智的做出的对自己而言最合适也是最恰当的一种选择,那就是文治,尽力搞个盛世,在乱世搞个地方性的小盛世,这的确是很奇葩。
而我们现在来看,李昪的确是成功了,他最终靠着这个名留青史,要是他一直对外扩张搞侵略,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结局,不知道还会不会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明君,好皇帝。
李昪除了这两点,他在经济、文化和外交上都有不小的政绩,经济上,江南工商业的发展,南方一带大量的茶叶和生丝,还有丝绸等源源不断运出去,交换中原的金银和北方的皮毛,甚至海上贸易也有点,主要就是和契丹等地进行交易,毕竟陆地上已经被封住了。
在文化上,大兴科举,重视文化事业建设,搞了不少的学校,当时印刷术在江南已经比较发达了,那时候读书再也不用抄了,到时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一个地区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就看一个地区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文化和教育水平高了,那就是真繁荣,要是文化和教育落后,就算是人民富裕了,那也是暴发户,也是假繁荣,不可能长久的。
在外交上,李昪交好各国,和中原政权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联系的,和契丹更是交流很多,周边的国家也乐意和南唐和平共处反正这些小国家也不敢打南唐的主意。
一时间,江南似乎回到了盛唐时期,但是这注定是假象就算是一个地区的生活条件改变了,这也改变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混乱状况。
繁华易逝,烟花易冷,李昪七年的执政时光一晃而过,他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还是很满意的,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做大唐的皇帝,永远能够享受这一切,永远就这么一直下去。
谁都知道,人最终不免一死,但是真的事到临头能够看得开的又有几人,李昪英明了一世,老了又相信这些道家术士的忽悠,也开始修仙炼丹,妄想长生不老了。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长期服用丹药,结果却因为服食丹药过量,中了铅毒,那时候的丹药基本山都是铅和汞这些致命的重金属。历史上因为乱用丹药死的皇帝还真不少。
原本想着服用丹药长生不老,但是谁想到丹药却最终成了催命符,毒死了自己,再加上其他的并发症,英明了一生的李昪就这么死了。
死前他把自己的继承人,自己的长子李景通,也就是后来的李璟,叫道了跟前,对李璟说道:“我给力留了七百万的财物,这些东西足够你用了,以后你要好好守住家业,和周边国家交好,保存社稷江山,我吃丹药原本想长生,但是最终却因此而死,你要引以为戒啊。”
可以说,死前的李昪还是很清醒的,他的这些话应该说都是发自肺腑的。
当天,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年)二月,一代明主李昪撒手归西,享年五十六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