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五代十国那些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五代第一明君这个称号来说,仅仅能打仗那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能够安民治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有才能的人才尽其用,而柴荣善于用人,也善于培养人才,这也是他能够被称为五代明君的一个原因,而柴荣用人其实也算是他在用人制度和选拔制度上面一次改革,算是一次在政治上的改革。
柴荣用人主要是三点,第一点就是他在科举考试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就是他对于人才的态度,并不仅仅局限于科举考试,而是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除了科举考试之外,柴荣还搞了一个荐官制度,其实这些东西在之前都用,主要就是让有名望的人举荐有才的人来当官。
柴荣对于这一点也是看的很重的,而且用的也很多。
最后一点就是他对于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这也是柴荣被称为明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的大王朝,如果说是一个人的话,那么皇帝就是这个人脑袋,而群臣就是这个人的四肢百骸,就算是皇帝这个脑袋再好,但是要是手和脚不能用,那也只能干瞪眼,所以在封建王朝,官僚集团那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上层组成部分。
柴荣的在政治上的改革,主要就是对于官僚集团的改革,他曾经和他的那些大臣们在一起讨论问题,他就问他的那些大臣们:“为什么咱们前面的王朝都这么快就灭亡了呢,皇帝成了亡国之君,臣子成了亡国之臣,你们觉得这是因为啥?”
这个问题说实话当时在座的各位大臣,应该都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其中的一员,也都干过亡国之臣,现在又到了柴荣的手下继续做臣子。
虽然柴荣问的是臣子和皇帝各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大臣们却是不敢说皇帝的事情,只敢拿着陈子也就是他们自己说事。
于是就有人说了:“那些王朝迅速灭亡,主要就是因为臣子们放纵不法,恃宠而骄,贪图享受,但是却不尽到自己作为一个臣子的义务,所以最终亡国了。”
这种说法,和柴荣想的差不多,柴荣也一直觉得五代之所以这么乱,一方面是藩镇割据,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这些官僚集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起了反作用,大家想一下在沙陀三王朝时期,那一次都是一个王朝刚刚结束,这些官僚们就开始站在城外面等着他们的新主子前来,然后高呼万岁。
欧阳修对此事的官僚集团在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评价:“春秋无义战,五代无全臣。”意思就是说,五代十国的时候,臣子们都没有臣节,不能为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尽忠。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当臣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也算是有他们的无奈,但是此时柴荣又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并不是为了批评他的这些臣子们,而是郑重的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当时风官僚集团没有信仰,良莠不齐,忠诚度不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他柴荣想要平定四海统一天下的伟大愿望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梦中泡影而已。
外治军事,可以挥师征战万里,内修政治就能安民富国,为统一大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经济支持,所以在政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僚集团就必须要被好好地整治一下,达到柴荣想要的那种情况。
柴荣对官僚集团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他不仅仅看到了官僚们的问题,也就是刚刚那些大臣们回答的哪些问题,还有他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问题,柴荣觉得要是皇帝不对这些部下和臣子进行纵容和袒护,那么这些臣子绝对不敢这么放肆造次,归根结底,要是想要好好地整治一下官场的风气,还是需要换地发挥带头作用的。
而为了改变官场风气,从新构造新的官僚集团,搞一个符合柴荣心意的官僚集体,所以他才决定在用人方面做出变革。
所以对于唐朝五代固有的科举取士制度还是一直都推行的,这一点不仅仅是柴荣,在五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一直战乱,但是科举考试却是还是一如既往的举行,中间暂停的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是很连贯的,和唐朝的差别就是规模小,录取的人数少。
而柴荣对于科举考试也是很重视的,举个例子,据说曾经有一次主考官报上来了十六个进士及第的名额(想一下宋朝的时候动辄上百数百的进士及第名额,十六个人实在是太少了。),让柴荣给勾勾画画点... -->>
对于五代第一明君这个称号来说,仅仅能打仗那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能够安民治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有才能的人才尽其用,而柴荣善于用人,也善于培养人才,这也是他能够被称为五代明君的一个原因,而柴荣用人其实也算是他在用人制度和选拔制度上面一次改革,算是一次在政治上的改革。
柴荣用人主要是三点,第一点就是他在科举考试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就是他对于人才的态度,并不仅仅局限于科举考试,而是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除了科举考试之外,柴荣还搞了一个荐官制度,其实这些东西在之前都用,主要就是让有名望的人举荐有才的人来当官。
柴荣对于这一点也是看的很重的,而且用的也很多。
最后一点就是他对于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这也是柴荣被称为明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的大王朝,如果说是一个人的话,那么皇帝就是这个人脑袋,而群臣就是这个人的四肢百骸,就算是皇帝这个脑袋再好,但是要是手和脚不能用,那也只能干瞪眼,所以在封建王朝,官僚集团那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上层组成部分。
柴荣的在政治上的改革,主要就是对于官僚集团的改革,他曾经和他的那些大臣们在一起讨论问题,他就问他的那些大臣们:“为什么咱们前面的王朝都这么快就灭亡了呢,皇帝成了亡国之君,臣子成了亡国之臣,你们觉得这是因为啥?”
这个问题说实话当时在座的各位大臣,应该都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其中的一员,也都干过亡国之臣,现在又到了柴荣的手下继续做臣子。
虽然柴荣问的是臣子和皇帝各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大臣们却是不敢说皇帝的事情,只敢拿着陈子也就是他们自己说事。
于是就有人说了:“那些王朝迅速灭亡,主要就是因为臣子们放纵不法,恃宠而骄,贪图享受,但是却不尽到自己作为一个臣子的义务,所以最终亡国了。”
这种说法,和柴荣想的差不多,柴荣也一直觉得五代之所以这么乱,一方面是藩镇割据,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这些官僚集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起了反作用,大家想一下在沙陀三王朝时期,那一次都是一个王朝刚刚结束,这些官僚们就开始站在城外面等着他们的新主子前来,然后高呼万岁。
欧阳修对此事的官僚集团在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评价:“春秋无义战,五代无全臣。”意思就是说,五代十国的时候,臣子们都没有臣节,不能为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尽忠。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当臣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也算是有他们的无奈,但是此时柴荣又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并不是为了批评他的这些臣子们,而是郑重的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当时风官僚集团没有信仰,良莠不齐,忠诚度不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他柴荣想要平定四海统一天下的伟大愿望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梦中泡影而已。
外治军事,可以挥师征战万里,内修政治就能安民富国,为统一大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经济支持,所以在政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僚集团就必须要被好好地整治一下,达到柴荣想要的那种情况。
柴荣对官僚集团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他不仅仅看到了官僚们的问题,也就是刚刚那些大臣们回答的哪些问题,还有他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问题,柴荣觉得要是皇帝不对这些部下和臣子进行纵容和袒护,那么这些臣子绝对不敢这么放肆造次,归根结底,要是想要好好地整治一下官场的风气,还是需要换地发挥带头作用的。
而为了改变官场风气,从新构造新的官僚集团,搞一个符合柴荣心意的官僚集体,所以他才决定在用人方面做出变革。
所以对于唐朝五代固有的科举取士制度还是一直都推行的,这一点不仅仅是柴荣,在五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一直战乱,但是科举考试却是还是一如既往的举行,中间暂停的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是很连贯的,和唐朝的差别就是规模小,录取的人数少。
而柴荣对于科举考试也是很重视的,举个例子,据说曾经有一次主考官报上来了十六个进士及第的名额(想一下宋朝的时候动辄上百数百的进士及第名额,十六个人实在是太少了。),让柴荣给勾勾画画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