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五代十国那些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从朱温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之后,朱温便开始主政一方,当时天下像朱温这样的节度使有好几十个,但是我们知道后来朱温收拾中原残破的局面,在中原建立了一番功业,发展速度和最终实力扩张的程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藩镇。
可能有人会对于朱温看似不可思议的发展历程产生兴趣,其实朱温所乘的就是战争而已,战争自古以来就具有两面性,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很明显这些年中原的战乱成就了朱温,而朱温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着这个机会大发“战争财”。不停地攫取政治和军事资本。
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朱温在中原阻击黄巢,朱温虽然实力不强,但是在中原战场上抵抗黄巢还是很积极的,一直是中原战场的主力之一,后来数次重创黄巢的几次会战,朱温都是作为东道主的身份进行参与组织和行动的,虽然最终斩杀黄巢的功劳被一旁打酱油的时溥拣去了,但是朱温在中原战场上的功劳那是谁也抹灭不掉的。
而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朱温虽然没有抢到首功,但是朝廷的赏赐还是不错的“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沛郡候、封邑一千户。”
这里我要为大家解释一些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
首先“检校司徒”。这里的这个检校就是兼职、兼任的意思。而司徒则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主要负责财粮收支等。而皇帝封了朱温这个官,好听点就是朱温位列三公,但是在唐朝这只能说算是一种荣誉,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但是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利。而朝廷的主要目的,那就是让朱温以后好好的为朝廷调拨粮草和军饷,继续供奉中央。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朱温的政治资本之一。
第二个就是“同平章事”,全称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相当于宰相了,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唐朝的宰相比较多,在加上他这个“同平章事”并不是在中央任职,所以这又算是一个政治声望,而并没有什么实权。虽然这个朱温在这个职位上名义上已经有权利处理国政了,但是他人在汴州,难道还真的去长安处理朝政?所以这又只能算是一个名誉上的。不过这也表示着朱温已经基本上得到了中央的认可,跻身朝廷大员的行列,算是位高权重了。这是一种政治地位的提升。
第三个是沛郡侯,这是一种爵位。在唐朝爵位有九种,第一等王、第二等嗣王、郡王、第三等国公、第四等郡公、第五等县公、第六等县(郡)候、第七等县伯、第八等县子、第九等县男,在国公以下前面一般要加开国两字。而朱温所授予的爵位就是唐朝的第六等的爵位,算算级别也就是三品的爵位,比不上他检校司徒的品级,但是这个爵位却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那也是讲究家庭成分的,他之前是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现在朱温封了侯爵,从此他们一家就是大唐的贵族了,这些东西对于古代那些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现在也很有吸引力)。
最后一个就是“封邑一千户”。唐朝的定制就是县(郡)候食邑一千户,食邑一般和爵位是挂钩的,但是我们还是分开说了。因为封邑还分为食邑和食实封。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封邑都是虚封,渐渐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只有加了实封才能真正的享受租税。这里的封邑一千户,很明显是虚封,仅仅是为了映衬郡候的地位而已。
但是总的说来,朱温在剿灭黄巢的战斗中,还是得到了不少好处的,毕竟这是朱温投降唐朝后第一次得到中央的嘉奖赏赐。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到了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三月,因为之前朱温和秦宗权军队交战,好歹打了几个胜仗,而原本朝廷依靠的时溥此时却一副不管不问的模样,做起了酱油哥。所以中原剿灭秦宗权还要靠朱温。为了笼络朱温。于是便加封朱温为沛郡王,一下子从第六等爵位提升到了第二等品级,按照品级是从一品,这也算配得上他检校司空的身份了。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十二月份,随着朱温的实力增加和在中原战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朝廷对于他越来越依赖。于是改封为吴兴郡王,食邑增加到了三千户。这里有一个问题,因为在唐朝一个郡王标准的食邑为五千户,但是到了朱温这里还剩下三千户,只是相当于一个国公的待遇,虽然这些是虚的,但是毕竟也是身份的象征。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
自从朱温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之后,朱温便开始主政一方,当时天下像朱温这样的节度使有好几十个,但是我们知道后来朱温收拾中原残破的局面,在中原建立了一番功业,发展速度和最终实力扩张的程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藩镇。
可能有人会对于朱温看似不可思议的发展历程产生兴趣,其实朱温所乘的就是战争而已,战争自古以来就具有两面性,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很明显这些年中原的战乱成就了朱温,而朱温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着这个机会大发“战争财”。不停地攫取政治和军事资本。
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朱温在中原阻击黄巢,朱温虽然实力不强,但是在中原战场上抵抗黄巢还是很积极的,一直是中原战场的主力之一,后来数次重创黄巢的几次会战,朱温都是作为东道主的身份进行参与组织和行动的,虽然最终斩杀黄巢的功劳被一旁打酱油的时溥拣去了,但是朱温在中原战场上的功劳那是谁也抹灭不掉的。
而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朱温虽然没有抢到首功,但是朝廷的赏赐还是不错的“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沛郡候、封邑一千户。”
这里我要为大家解释一些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
首先“检校司徒”。这里的这个检校就是兼职、兼任的意思。而司徒则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主要负责财粮收支等。而皇帝封了朱温这个官,好听点就是朱温位列三公,但是在唐朝这只能说算是一种荣誉,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但是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利。而朝廷的主要目的,那就是让朱温以后好好的为朝廷调拨粮草和军饷,继续供奉中央。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朱温的政治资本之一。
第二个就是“同平章事”,全称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相当于宰相了,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唐朝的宰相比较多,在加上他这个“同平章事”并不是在中央任职,所以这又算是一个政治声望,而并没有什么实权。虽然这个朱温在这个职位上名义上已经有权利处理国政了,但是他人在汴州,难道还真的去长安处理朝政?所以这又只能算是一个名誉上的。不过这也表示着朱温已经基本上得到了中央的认可,跻身朝廷大员的行列,算是位高权重了。这是一种政治地位的提升。
第三个是沛郡侯,这是一种爵位。在唐朝爵位有九种,第一等王、第二等嗣王、郡王、第三等国公、第四等郡公、第五等县公、第六等县(郡)候、第七等县伯、第八等县子、第九等县男,在国公以下前面一般要加开国两字。而朱温所授予的爵位就是唐朝的第六等的爵位,算算级别也就是三品的爵位,比不上他检校司徒的品级,但是这个爵位却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那也是讲究家庭成分的,他之前是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现在朱温封了侯爵,从此他们一家就是大唐的贵族了,这些东西对于古代那些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现在也很有吸引力)。
最后一个就是“封邑一千户”。唐朝的定制就是县(郡)候食邑一千户,食邑一般和爵位是挂钩的,但是我们还是分开说了。因为封邑还分为食邑和食实封。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封邑都是虚封,渐渐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只有加了实封才能真正的享受租税。这里的封邑一千户,很明显是虚封,仅仅是为了映衬郡候的地位而已。
但是总的说来,朱温在剿灭黄巢的战斗中,还是得到了不少好处的,毕竟这是朱温投降唐朝后第一次得到中央的嘉奖赏赐。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到了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三月,因为之前朱温和秦宗权军队交战,好歹打了几个胜仗,而原本朝廷依靠的时溥此时却一副不管不问的模样,做起了酱油哥。所以中原剿灭秦宗权还要靠朱温。为了笼络朱温。于是便加封朱温为沛郡王,一下子从第六等爵位提升到了第二等品级,按照品级是从一品,这也算配得上他检校司空的身份了。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十二月份,随着朱温的实力增加和在中原战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朝廷对于他越来越依赖。于是改封为吴兴郡王,食邑增加到了三千户。这里有一个问题,因为在唐朝一个郡王标准的食邑为五千户,但是到了朱温这里还剩下三千户,只是相当于一个国公的待遇,虽然这些是虚的,但是毕竟也是身份的象征。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