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dingdianbook.com,灯花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灯会还未结束,上元观灯要到正月十八才收灯。
陆曈越过百戏人流,前方出现一座灯山。
说是灯山也不对,原是一整条小街,头顶拉起长线,缀满了无数纱绫扎成的花灯,每一花灯下挂着一小幅红条,红条上以黑字写了灯谜,若有猜中的,便取下字条,去一边坐着的老翁那换一块丝糖。
是给小孩儿们准备的。
那些纱灯悬在头顶,将整条街照得红彤彤、亮莹莹。无数人从旁走过,热闹得很。
陆曈正前方走着几个小孩儿,是对姐妹,姐姐约莫十二三岁,妹妹年幼,才五六岁的模样。小女孩跳着要去取头顶的花灯,却因个子太矮够不着,还是那姐姐伸手握住花灯,就着点灯色,仔细验看灯笼下缀着的红字条。
“写的是什么?”妹妹着急地问。
“半放疏梅枝头开——”姐姐念出上头的字。
小女孩一脸茫然,姐姐却欣喜地笑了,把那红字条撕下来,捏了捏妹妹的鼻尖,“我知道,这个是‘敏’字!”
“走,给你换糖吃!”
姐妹俩欢喜地挤进人群中,身影渐渐不见了。陆曈正看得有些出神,身侧传来裴云暎的声音,透着几分不经意:“陆敏是你的真名?”
她倏然回神,很轻的“嗯”了一声。
“是取‘敏于事而慎于言’之意?”
“不是。”
陆曈平静道:“是取‘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之意。”
裴云暎眸色微动。
陆曈垂下眼帘。
家中三个孩子,陆柔,取“柔而立”之名。父亲希望她温和而有主意。
陆谦,取“谦者,德之柄也”之名,家人盼他谦虚有礼,不盲目自大。
而她因年纪最小,最得家中娇宠,性情难免急躁,又总爱耍些小聪明,父亲便取之为敏,愿她聪明敏捷,却又不因此自骄,脚踏实地。
她幼时其实不大喜欢这个“敏”字,觉得世上明明有那么多好听好看的字,父亲博学多识,却偏要给自家三个孩子取字如此平庸,没有半分特点。因此过去倒宁愿旁人以小名“曈曈”称呼自己。
曈曈,元日,一听就与旁人不同。
后来她随芸娘到落梅峰上,芸娘到死之前都没问过她名字,只叫她“小十七”。而她下山时旁人问起,她也只说自己叫“陆曈”,好似说出“陆敏”二字,就是辜负了爹娘对她的期待,好似那个在落梅峰上捡尸试药、在盛京城里杀人栽赃的陆曈,与常武县爱笑爱闹、父母跟前承欢膝下的陆三姑娘原本就不是同一人。
自欺欺人。
“我还是更喜欢你现在的名字。”身侧人开口,打断了她思绪。
“曈曈,”他沉吟一下,笑着说道:“有一元复始之感。”
陆曈睫毛一颤。
他竟然猜到了。
也是,他手下人马消息通达。既能知道她生辰是元日,自然也能猜到曈曈这个乳名的含义。
陆曈没有说话,裴云暎想了想,道:“陆大夫好像读过很多书。”
如今男女都有官学,只不过,那都是些贵族才能上得起的。寻常私塾,除非是家中富裕的富户,譬如聘请吴秀才做女儿西席的那位老爷,大部分平人都不会读书——读书也是很费银子的。
陆曈慢慢地随着人流往前走:“我爹是教书先生,他认为姑娘应该多读书,以免日后被人骗。我和姐姐都是他亲自开蒙。”
父亲总是让她们读书。
偏偏陆曈幼时最讨厌读书。
她不明白念书有什么用,读书既不能像经商一样赚来银子,也不能在饿的时候当两个馒头吃。就连科考,常武县考上举人的也寥寥无几。更何况,她又不能像陆谦一样考状元做官。
隔壁家婶子笑着打趣她道:“三丫头要听你爹的话,好好念书,将来做个才女。你娘就是诗词做得好才被你爹喜欢的。”
陆曈狐疑地看了看远处晒衣裳的母亲,断然否认:“不对,我爹喜欢娘才不是因为娘会作诗,是因为我娘长得好看!”
邻人哈哈大笑,母亲却羞红了脸,提着木棒过来追打她:“死丫头又在胡说八道!”
“本来就是!”
到了夜里,她躲在被子里,看母亲在床头灯下缝补旧衣,遂问:“娘,为什么要读书,我不喜欢读书。”
母亲停下手中针线,想了想,答道:“读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多读书呢,可以解惑。”
“解惑?”年幼的陆曈撇嘴,“有困惑,我可以去问爹,问姐姐,问二哥。”
“你呀,”母亲点着她的前额笑骂,“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如果你有不明白的事,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
“他们为什么会不在我身边?”陆曈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翻了个身,嘟囔道:“有姐姐二哥在,我才用不着读书。”
那时的陆曈是这么想的,以为世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父母兄姊为她寻到答案,所有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不喜欢的事可以不做,不喜欢读的书可以不读。
而家人永远都会在她身边。
直到和芸娘到了落梅峰后。
无数个夜晚,她辗转难眠,被当作药人的痛苦,独自生活在山顶的孤独,芸娘那些恶意的嬉笑,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无数浓郁暗沉的雾霾,丝丝编织结网,将她罩在其中。总觉得下一刻理智就会分崩离析,总觉得人撑不到下一刻。
困难的日子里,她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
“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如果你有不明白的事,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
茫然瞧不见的未来,不知何时会停下的惶惑,在那样的日子里,她拿起了书。
芸娘的屋子里有很多书。
大多是毒经药理,少部分是书史经纶。她认字,却不懂得其中意思,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也就明白了书里的含义。
她不知道读书究竟能不能解惑,但在那些年里,读书使她打发了不少日子,使得那些惶然无依的时日看上去没那么难熬。
母亲一定没想到,当年家中最不爱念书,躲着将功课丢进池塘谎称被偷了的小女孩,后来在山上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道理。
身侧人道:“令尊很有见地。”
在梁朝,寻常人家的父亲大多认为女儿家不必读书,在家绣绣花做作女红就好。
陆曈淡淡一笑:“可惜没什么用。”
裴云暎微顿。
“我姐姐书念得比我好多了,”陆曈道:“她写的文章拿到二哥书院中去,先生也交口称赞。她若是男子身能下科,常武县说不准早就出了个状元。可还是被骗得命都没了。”
“我们一家都是读书人,但你看结局,仍然如此。”
陆曈笑笑,那笑容也透着几分自嘲:“读书换命,只是穷人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世上最没用的,就是读书人。”
她说这话时,语调平静无波,像是看透了世情般厌倦,或许还有一点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憎恨。
读书,像是人在被病痛折磨之时饮下的一味麻沸散,可以暂时减轻痛苦,却无法使痛苦消失。
“我倒不那么认为。”
身侧突然传来年轻人的声音。
“盛京能将《梁朝律》研读至如此透彻,似乎也只有你了。”
宛如被什么击中,陆曈下意识抬头。
青年微笑着低头看她,头顶悬挂着的纱灯柔和光芒跃入他眼底,给他身影四周勾勒出一层深深浅浅的暖意。
连目光也变得柔和。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我眼皮底下杀人还不被发现。”
他笑着盯着陆曈的眼睛:“陆大夫,你很厉害。”
很……厉害?
陆曈愣住了。
不是调笑,也没有讥讽。
&nb... -->>
灯会还未结束,上元观灯要到正月十八才收灯。
陆曈越过百戏人流,前方出现一座灯山。
说是灯山也不对,原是一整条小街,头顶拉起长线,缀满了无数纱绫扎成的花灯,每一花灯下挂着一小幅红条,红条上以黑字写了灯谜,若有猜中的,便取下字条,去一边坐着的老翁那换一块丝糖。
是给小孩儿们准备的。
那些纱灯悬在头顶,将整条街照得红彤彤、亮莹莹。无数人从旁走过,热闹得很。
陆曈正前方走着几个小孩儿,是对姐妹,姐姐约莫十二三岁,妹妹年幼,才五六岁的模样。小女孩跳着要去取头顶的花灯,却因个子太矮够不着,还是那姐姐伸手握住花灯,就着点灯色,仔细验看灯笼下缀着的红字条。
“写的是什么?”妹妹着急地问。
“半放疏梅枝头开——”姐姐念出上头的字。
小女孩一脸茫然,姐姐却欣喜地笑了,把那红字条撕下来,捏了捏妹妹的鼻尖,“我知道,这个是‘敏’字!”
“走,给你换糖吃!”
姐妹俩欢喜地挤进人群中,身影渐渐不见了。陆曈正看得有些出神,身侧传来裴云暎的声音,透着几分不经意:“陆敏是你的真名?”
她倏然回神,很轻的“嗯”了一声。
“是取‘敏于事而慎于言’之意?”
“不是。”
陆曈平静道:“是取‘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之意。”
裴云暎眸色微动。
陆曈垂下眼帘。
家中三个孩子,陆柔,取“柔而立”之名。父亲希望她温和而有主意。
陆谦,取“谦者,德之柄也”之名,家人盼他谦虚有礼,不盲目自大。
而她因年纪最小,最得家中娇宠,性情难免急躁,又总爱耍些小聪明,父亲便取之为敏,愿她聪明敏捷,却又不因此自骄,脚踏实地。
她幼时其实不大喜欢这个“敏”字,觉得世上明明有那么多好听好看的字,父亲博学多识,却偏要给自家三个孩子取字如此平庸,没有半分特点。因此过去倒宁愿旁人以小名“曈曈”称呼自己。
曈曈,元日,一听就与旁人不同。
后来她随芸娘到落梅峰上,芸娘到死之前都没问过她名字,只叫她“小十七”。而她下山时旁人问起,她也只说自己叫“陆曈”,好似说出“陆敏”二字,就是辜负了爹娘对她的期待,好似那个在落梅峰上捡尸试药、在盛京城里杀人栽赃的陆曈,与常武县爱笑爱闹、父母跟前承欢膝下的陆三姑娘原本就不是同一人。
自欺欺人。
“我还是更喜欢你现在的名字。”身侧人开口,打断了她思绪。
“曈曈,”他沉吟一下,笑着说道:“有一元复始之感。”
陆曈睫毛一颤。
他竟然猜到了。
也是,他手下人马消息通达。既能知道她生辰是元日,自然也能猜到曈曈这个乳名的含义。
陆曈没有说话,裴云暎想了想,道:“陆大夫好像读过很多书。”
如今男女都有官学,只不过,那都是些贵族才能上得起的。寻常私塾,除非是家中富裕的富户,譬如聘请吴秀才做女儿西席的那位老爷,大部分平人都不会读书——读书也是很费银子的。
陆曈慢慢地随着人流往前走:“我爹是教书先生,他认为姑娘应该多读书,以免日后被人骗。我和姐姐都是他亲自开蒙。”
父亲总是让她们读书。
偏偏陆曈幼时最讨厌读书。
她不明白念书有什么用,读书既不能像经商一样赚来银子,也不能在饿的时候当两个馒头吃。就连科考,常武县考上举人的也寥寥无几。更何况,她又不能像陆谦一样考状元做官。
隔壁家婶子笑着打趣她道:“三丫头要听你爹的话,好好念书,将来做个才女。你娘就是诗词做得好才被你爹喜欢的。”
陆曈狐疑地看了看远处晒衣裳的母亲,断然否认:“不对,我爹喜欢娘才不是因为娘会作诗,是因为我娘长得好看!”
邻人哈哈大笑,母亲却羞红了脸,提着木棒过来追打她:“死丫头又在胡说八道!”
“本来就是!”
到了夜里,她躲在被子里,看母亲在床头灯下缝补旧衣,遂问:“娘,为什么要读书,我不喜欢读书。”
母亲停下手中针线,想了想,答道:“读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多读书呢,可以解惑。”
“解惑?”年幼的陆曈撇嘴,“有困惑,我可以去问爹,问姐姐,问二哥。”
“你呀,”母亲点着她的前额笑骂,“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如果你有不明白的事,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
“他们为什么会不在我身边?”陆曈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翻了个身,嘟囔道:“有姐姐二哥在,我才用不着读书。”
那时的陆曈是这么想的,以为世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父母兄姊为她寻到答案,所有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不喜欢的事可以不做,不喜欢读的书可以不读。
而家人永远都会在她身边。
直到和芸娘到了落梅峰后。
无数个夜晚,她辗转难眠,被当作药人的痛苦,独自生活在山顶的孤独,芸娘那些恶意的嬉笑,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无数浓郁暗沉的雾霾,丝丝编织结网,将她罩在其中。总觉得下一刻理智就会分崩离析,总觉得人撑不到下一刻。
困难的日子里,她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
“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如果你有不明白的事,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
茫然瞧不见的未来,不知何时会停下的惶惑,在那样的日子里,她拿起了书。
芸娘的屋子里有很多书。
大多是毒经药理,少部分是书史经纶。她认字,却不懂得其中意思,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也就明白了书里的含义。
她不知道读书究竟能不能解惑,但在那些年里,读书使她打发了不少日子,使得那些惶然无依的时日看上去没那么难熬。
母亲一定没想到,当年家中最不爱念书,躲着将功课丢进池塘谎称被偷了的小女孩,后来在山上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道理。
身侧人道:“令尊很有见地。”
在梁朝,寻常人家的父亲大多认为女儿家不必读书,在家绣绣花做作女红就好。
陆曈淡淡一笑:“可惜没什么用。”
裴云暎微顿。
“我姐姐书念得比我好多了,”陆曈道:“她写的文章拿到二哥书院中去,先生也交口称赞。她若是男子身能下科,常武县说不准早就出了个状元。可还是被骗得命都没了。”
“我们一家都是读书人,但你看结局,仍然如此。”
陆曈笑笑,那笑容也透着几分自嘲:“读书换命,只是穷人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世上最没用的,就是读书人。”
她说这话时,语调平静无波,像是看透了世情般厌倦,或许还有一点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憎恨。
读书,像是人在被病痛折磨之时饮下的一味麻沸散,可以暂时减轻痛苦,却无法使痛苦消失。
“我倒不那么认为。”
身侧突然传来年轻人的声音。
“盛京能将《梁朝律》研读至如此透彻,似乎也只有你了。”
宛如被什么击中,陆曈下意识抬头。
青年微笑着低头看她,头顶悬挂着的纱灯柔和光芒跃入他眼底,给他身影四周勾勒出一层深深浅浅的暖意。
连目光也变得柔和。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我眼皮底下杀人还不被发现。”
他笑着盯着陆曈的眼睛:“陆大夫,你很厉害。”
很……厉害?
陆曈愣住了。
不是调笑,也没有讥讽。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